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9月16日,在黄海海面上,大清王朝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的舰队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甲午海战。战争以北洋舰队的彻底覆灭而告结束。甲午海战的惨败使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如再不加强军队建设,特别是现代化标准的军队建设,皇朝的统治地位亦将不保。鉴于严峻的国际形势,清廷下定决心参照西欧练兵方法组建编练新军,袁世凯的风云际会也就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了。小站练兵本是清政府于1893年命广西按察使胡燏芬最先招募编练新军的,命名“定武军”。与此同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湖北设立练兵处编练“自强军”。1895年因胡燏芬练兵乏术外调后才任命袁世凯接任。袁聘请德国教官,全面按西法悉心训练新军,并更名为“新建陆军”。新建陆军完全摆脱了旧军队的编制体系,分步、炮、工兵等兵种,按师、团、营、连、排、班的建制组建,武器用枪炮,官兵开始穿统一制式的军服,彻底摒弃了长矛大刀等冷兵器和传统铠甲。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加强中央集权,将各地新军与部分旧勇营改编成武卫前、后、左、右、中各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成为武卫右军。武卫军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战斗中遭受重创,有的全军覆亡。因此,战后清廷再命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分为三十六镇七十二协,遍布全国各省,袁氏北洋军阀体系由此形成。慈禧、光绪死后,载沣当政忌袁世凯权重逼其归隐,将北洋常备军改编成禁卫军,并扩建海军,成立了陆海军部。北洋常备军建成后,袁世凯向朝廷呈报了改革军服的奏章,要求颁行按德国军服式样设计的北洋军服,并且第一次制定了中国的军衔制。这套军服正式使用后不久成为禁卫军的北洋军又在原来基础上对军服和军衔标识作了修改。因此,清末的这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服上基本经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德、法、意式为主,后期则以日式为主。辛亥革命兴起,清廷培育的这支新军成为在各地推翻清帝统治的起义中坚力量,而袁世凯也利用盘根错节的北洋军阀体系两面挟持,不仅复出重掌大权,而且窃取了革命成果成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忧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随之造成的军阀混战逐步形成了桂、皖、直、奉等系军阀,这些派系和滇、湘、粤等军阀由于投靠各个不同的西方列强,就出现了军服制式上的相异之处,但整体仍以北洋常备军军服体制为根本。1922年,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在军阀混战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促使下令北伐,但由于陈炯明的叛变,使这次北伐无功夭折。之后他决定建立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人,任命蒋介石为校长,蒋上任后即开始组建黄埔校军。校军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成国民革命军。但此时孙中山已病逝,由蒋介石指挥第一次北伐。1925年国民革命政府奠都南京后,国民革命军正式建立。次年,蒋介石二度北伐、光复北京,在东北军张学良易帜投靠国民党的推动下全国实现统一,全国军队最终整编为国民党军。国民革命军的军服制式基本上是以黄埔军的军服为主导,但在军衔、军种标识上各有差异变更。而国民党军的军服则进一步完备,不仅有礼、常服之分,而且在军服用料,军衔标识上更为细化统一。此论文以1895年小站练兵到1930年北洋军阀各部统一整编成国民革命军的35年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演变为主线,上溯到北洋水师、中国军团等更早时期的军队建设,着重研究各个时期的陆、海军军服样式、服饰、标识色彩图形和军衔标识制度。战争频繁的时代,军人和军人的形象往往为社会所注重,军服有时也会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清末明初时期也有这种现象出现,论文根据一些难得资料在这一方面做了必要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