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分布多。随着对小麦高产的要求不断提升,小麦寒害问题被重视起来。前人针对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即使在实验室的研究也只是从生理理化等方面间接的进行的。本论文在实验室摸索人工处理小麦的合适的低温条件,成功进行实验室小麦抗寒性的鉴定,免去不定因素太多的田间记录实验。同时尝试实验室模拟倒春寒实验,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利用与寒害相关的基因序列,尝试开发TRAP标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分布多。随着对小麦高产的要求不断提升,小麦寒害问题被重视起来。前人针对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即使在实验室的研究也只是从生理理化等方面间接的进行的。本论文在实验室摸索人工处理小麦的合适的低温条件,成功进行实验室小麦抗寒性的鉴定,免去不定因素太多的田间记录实验。同时尝试实验室模拟倒春寒实验,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利用与寒害相关的基因序列,尝试开发TRAP标记,希望标记能将抗寒性不同的品种区分开。结果如下:1.利用田间抗寒性鉴定的结果选择极端品种,采用前人用过的小麦麦芽冰冻恢复的方法来进行条件的摸索,实验发现-10℃(6h/12/20h)和-20℃(6h/12/20h)的条件下,麦芽均未恢复,全部死亡;-5℃冰冻20h时,材料全部死亡;-5℃冰冻12h时抗寒力极低的材料几乎全部死亡,抗寒力极高的品种仅仅叶尖受冻黄枯,最终选择-5℃处理10h作为实验的冰冻条件,后在大量材料中验证,成功鉴定了279份材料的抗寒性,将它们分为三类,同时实验室鉴定的性状与田间鉴定的表型是极显著相关的。实验室种植100份小麦材料,在孕穗初期0℃处理38h后记录小麦单株结实率,实验结果与最初实验材料选择标准(表型差异显著,分布广泛)一致,同时与田间倒春寒性状有显著相关性。2.利用小麦冷诱导相关基因的序列信息,在保守区设计引物,PCR多态性扩增,并且在大量品种中检验,开发了 TRAP标记。筛选出13对多态性引物,扩增出3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多个位点是与小麦寒害相关性状有相关性的,尤其是locus13和locus27对倒春寒(实验室)性状有极显著的正调控和负调控作用。3.13对多态性引物都扩增出不同的带型组合。部分带型组合在抗寒性上也表现出了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TRAP14+CBF49(D带)、Odd26+COR17(A,B带)、Sa12+TaBC8(E带)和TRAP4+COR5(A,C带)引物组合,它们扩增出的某些带型,与抗寒性性状极显著相关,同时单因素的多重比较也能验证它们对抗寒性的正或者负向调控都与其它带型的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些带型能将抗寒性不同的品种区分开。
其他文献
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过程造成了精子致死或亚致死损伤,影响动物人工授精时的受孕率,但绵羊精子冷冻保存损伤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杜泊羊新鲜精子和冻融精子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的同时,应用TMT(Tandem Mass Tag)标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鉴定杜泊羊新鲜精液组和冻融精液组差异蛋白质。研究结果如下:1新鲜精子组(F组)和冻融精子组(FT组)相比,精子活率,精子质膜完整率,顶
普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产于云南省。由于其独特的滋味品质特征深受国内外爱茶人士的喜爱。本研究以存放于新疆和广东不同储藏时间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及机器(色差仪,电子鼻,电子舌)对普洱茶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对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洱熟茶以陈香为主,滋味陈醇,汤色红浓,广东样在储藏后期产生了药味和土味;普洱生茶以清香为主,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储藏后期新
随着石化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绿色可再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通过分离农林生物质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制备功能性复合材料,为生物质基材料在生物医药、组织工程支架、柔性电子器件和吸附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毛竹半纤维素为原料,通过醚化改性制备出季铵盐半纤维素和羧甲基半纤维素。利用具有二维结构的氧化石墨烯作增强相,与半纤维素衍生物通过真空抽滤法、流延法成功
为实现对滇红(初制茶)等级的客观快速判断,以不同等级的云南滇红(初制茶)为研究对象,从茶叶的内含成分和外形色泽等角度着手,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高光谱图像技术分别采集并提取样品的光谱信息和纹理图像信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信息融合,建立滇红(初制茶)等级判别模型。同时结合嗅觉可视化技术,探究系统构建的新方式,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和微型光纤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多酚物质在日常饮食中被广泛摄入,且具有强效的抗氧化能力。硒是人体必需的且具有抗癌特性的微量元素之一。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硒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癌症的发生,但SELECT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诸多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被提出,但目前仍无定论。为进一步探究硒抑癌失败的潜在原因,本文基于体外化学、细胞及动物三个层面,对亚硒酸钠和EGCG等多酚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在体
雄性哺乳动物初情期启动后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是重要的生理过程,对研究生殖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DNA甲基化是生物体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动物生理。本研究选取初情期前后(75日龄和110日龄)的圩猪睾丸为材料,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睾丸发育的组织细胞形态,利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和 RNA-seq
本文通过对丝瓜络纤维进行化学处理,对其的各项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软化处理及干燥方式对柱状丝瓜络的物理力学性能及表观形貌等进行研究,为制备柱状丝瓜络床垫填充材料提供相应的科学理论依据。软化处理后,丝瓜络中木质素及各胶质成分部分去除,表现为纤维束表面出现明显的沟槽及空洞,从而使其整体抗压强度、峰值应力等降低。20%CH3COOH-10%NaOH软化处理后丝瓜络密度有所提高,冻干处理后丝瓜络密度较自
石斛酚是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中重要药用成分之一。有关铁皮石斛中石斛酚的优化提取、积累规律、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GC-MS和HPLC-DAD技术对铁皮石斛中石斛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和响应面法优化设计建立铁皮石斛石斛酚的测定方法,并对铁皮石斛及石斛枫斗的石斛酚含量进行检测。此外,研究铁皮
棕色棉与白色棉相比,存在纤维色泽不稳定,易分解,色素沉积不规律等不足。因此,了解棕色素化学本质及合成途径,是棕色棉研究的重要基础,以期为深入探讨棕色棉色素的合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以棕色棉不同时期的棉铃为研究对象(白色棉为对照),分析棕色棉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其色素前体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陆地棉PKS进行全基因组鉴定筛选,旨在为明确色素合成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淡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一个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的国家,安徽省更是在我国淡水渔业养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鮰鱼、克氏螯虾、大闸蟹等均是安徽省的主要出口淡水产品。但是近几年,由于在淡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不规范或过量使用农兽药,部分药物通过食物链传递以及自然循环作用而富集于淡水产品体内,严重影响淡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保证我国淡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