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又称“甘孜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这里地势高寒,地广人稀,交通状况有待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孜藏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藏传佛教氛围浓郁。近代甘孜藏区大部分地方仍旧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头人联合寺院上层以封建农奴制残酷压榨剥削农奴和奴隶。反动军阀接替频繁,年年混战,帝国主义不断向康藏地区渗透,加深了甘孜藏区群众的苦难。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三大主力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相继开始长征。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红军一路转战,先后进入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甘孜藏区。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历时15个月,红军的足迹踏遍甘孜藏区16个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红军在甘孜藏区得到了修整,筹集粮食、羊毛等物资,为北上抗日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在藏区有限的条件下,红军建立基层党组织,开展系统化培训,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干部。红军在甘孜藏区停留期间,注重政策宣传工作,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争取群众回家生产生活。帮助当地群众建立藏区早期的革命政权、革命军事组织和群众组织,配合红军对抗反动势力。军民协同作战,有效打击了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这些革命工作的开展对当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红军的政策实践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地在藏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和实践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消除了群众疑虑,化解了民族矛盾,改善了民族关系。红军军纪严明,所经之地秋毫不犯,赢得了民心。甘孜各阶层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深的认识。红军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当地僧俗群众的广泛拥护。一些藏族上层人士放弃抵抗,与红军合作。广大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支援红军,如参加红军,捐献粮食、毛皮等各类物资,为红军充当翻译、向导,参加革命组织等。甘孜藏区群众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红军北上后,当地群众妥善保护留居的红军,继续坚持革命斗争,面对敌人疯狂的报复毫不屈服。红军在当地播撒了革命的种子,为日后解放康藏地区打下了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了当地的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另外,红军在甘孜藏区开展的革命工作也对新时代的藏区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红军进入甘孜藏区的背景、经过,详细介绍其在当地开展的具体革命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带来的影响,力求更好地展现长征这幅宏伟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