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80年代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此揭开了迅速发展的序幕。与这个历史性进程相伴生,在中国国土上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人口迁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徙。事实上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而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群体。农民工群体是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急剧变迁的双重影响之下产生的弱势人群。有些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社会支持网经过初次移植的和再次的构建,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相反有一些农民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社会支持网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严重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关注点集中在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的分析上,运用西方社会学中的网络分析方法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广州市部分农民工抽样调查,初步分析了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构成、网络规模等基本特征,同时就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变化、影响农民工社会支持网构建的因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文章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问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的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网络规模、网络关系构成、趋同性、异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的特征。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的平均网络规模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支持对象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支持还是从亲属、老乡处获得;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的趋同性强、异质性低,支持网的成员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相对于工具性的支持,进城农民工更加缺乏情感上的社会支持。
第三部分重点地分析了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变化。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是乡土网络,相对于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伴随着农民工在城市进一步发展,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处于变化之中的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拓展和重建。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是以初级关系为主的关系网的规模扩大,同时伴随异质性提高。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关系类型发生由初级乡上关系向次级乡土关系和非乡土关系的转移。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影响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建构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个体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理想社会支持网的几点建议:消除制度性障碍,确立政府在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中的主导地位:变革城市社会组织机制,城市的各类组织,尤其是社区组织、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应接纳农民工群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社区支持,增强农民工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企事业组织单位对农民工的支持。
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