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薄板类零件具有类重量轻、强度高和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但薄板件刚度差,在自重和加工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较大,因此控制薄板件的变形对保证其加工精度起着关键作用。夹具作为四大工艺装备之一,会直接影响薄板件的加工质量,不合理的夹具定位布局设计往往会导致薄板件变形超差。为了控制薄板件钻孔变形,满足加工精度要求,本文开展了薄板件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期
【基金项目】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考虑结合面接触特性的薄板件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序列优化设计”(编号:2019JQ-384);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大尺寸薄板件多点支撑夹具定位布局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研究”(编号:20JS1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板类零件具有类重量轻、强度高和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但薄板件刚度差,在自重和加工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较大,因此控制薄板件的变形对保证其加工精度起着关键作用。夹具作为四大工艺装备之一,会直接影响薄板件的加工质量,不合理的夹具定位布局设计往往会导致薄板件变形超差。为了控制薄板件钻孔变形,满足加工精度要求,本文开展了薄板件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期能为薄板件钻孔夹具定位布局规划提供借鉴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薄板件智能可重构钻孔夹具。分析了薄板件的钻孔工艺、定位夹紧方式和钻孔夹具功能,将智能可重构钻孔夹具分为感知控制模块、分析决策模块和夹具机械本体三个部分,在分析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薄板件智能可重构钻孔夹具功能框架,包括感知控制功能、分析决策功能和可重构装夹功能,在设计夹具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完成了薄板件智能可重构钻孔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机械本体设计和关键部件选型。所设计的钻孔夹具能够感知定位元件实际位置和夹紧力大小,适应一定范围内不同尺寸规格的薄板件装夹,针对同一薄板件的不同孔位将夹具定位布局调整至最优,该夹具设计方案为后续的钻孔夹具定位布局仿真建模及多目标优化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薄板件钻孔夹具定位布局仿真模型。采用半弹性接触模型近似代替了定位元件与薄板件之间的接触,通过法向弹簧-阻尼单元模拟了接触面的法向刚度及阻尼特性,借助分形接触理论获得了定位点接触区域法向接触力与接触刚度、阻尼的函数关系,在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定位点处法向接触力的基础上,求解了定位点处对薄板件钻孔后的变形进行预测。通过平板和曲板两个实例,验证了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夹具定位布局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钻孔夹具定位布局仿真模型提高了薄板件钻孔后的变形预测精度。(3)提出了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与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方法。通过钻孔夹具定位布局仿真模型获取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建立了定位布局与薄板件最大变形及整体变形之间的多目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了钻单个孔时的夹具定位布局Pareto最优解集。通过平板和曲板两个实例,验证了基于BPNN与PSO的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平板和曲板的最大变形及整体变形。
其他文献
换热器高效的热交换功能在能源、动力和气体分离系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航天、航海、氢能、电子、电力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换热器逐渐向更高换热效率、高强度、高耐蚀与小型化等方向发展。制作换热器所用材料从常用的铝合金和不锈钢逐渐转向高强高导铜合金。CuAgZr合金作为一种高导热、高强度的铜合金被设计制造氢催化燃烧换热器,而换热器的翅片与隔板之间的钎焊连接工艺关系到换热器的连接强度、工作可靠
灰铸铁因其良好的导热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但随着制动系统部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中低碳当量灰铸铁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急需研发高碳当量灰铸铁制动件,但是碳当量的升高会使铸铁的强度下降,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高碳当量灰铸铁的强度。本文通过向铁液中添加钝化元素(硫、氮、稀土)的方法来改善灰铸铁组织与性能。采用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合金元素对高碳当量灰铸铁微观组织
结合面间的接触特性是影响机床性能的重要因素。当前的机械设备及零件表面都会有油膜存在,机械固定结合面间也会存在油膜,油膜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结合面间油膜刚度也将对结合面接触刚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现有文献中基本都是对纯净无油表面进行研究,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结果有所差距。本文在对结合面接触特性的研究中考虑了润滑油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接触特性进行了研究:(1)真实加工表面轮廓
Cu-Ni-Mn合金由于具备良好的物理、机械和耐腐蚀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石油化工、船舶制造以及挖掘等领域。由于该合金具备强烈的时效硬化特性,因此,除冷变形处理外,通常采用时效处理的方式提高合金的强度。但是加工硬化现象以及时效过程产生的析出相降低了合金的塑性和耐腐蚀性,同时,析出相还存在晶界择优析出现象,其聚集于晶界处导致合金易沿晶界发生脆性断裂,铸态合金粗大的树枝晶晶粒也影响了合金的综合性能
钨极惰性气体(Tungsten Inert Gas,TIG)增材制造是基于高温电弧对金属丝材进行局部和集中加热,并通过逐层堆焊实现成形的先进技术,已逐渐成为航空、汽车制造以及军工等领域大尺寸薄壁件制造和修复产品功能的一种高效方法。然而,由于增材过程中电弧、工件及基板之间相互作用,复杂的热力特性易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组织畸变和成形缺陷,最终对制件质量产生影响,也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采用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对材料要求的不断提高,爆炸焊接金属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然而,爆炸焊接复合板在生产过程中极易由于高温高压和大的塑性变形而产生较大残余应力,直接影响复合板服役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对爆炸焊接残余应力进行测量和消除,掌握其分布规律,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结构安全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利用钻盲孔法测量了复合板爆炸焊接后的残余应力大小,并制定了消除残余
王圪堵水利枢纽工程是无定河中游的一项水沙控制工程,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中游段,工程以供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减淤、发电和生态等综合开发效益。工程规模为大(2)型水利工程。本文针对王圪堵水库在工程建设期和试蓄水运行期间左坝肩下游坡脚出现的翻砂冒水现象,结合水位观测及地质勘探调查成果,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左坝肩土层渗透参数进行了反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翻砂冒水的成因分析、左坝肩的渗流预测分析和左坝
超疏水/超双疏材料由于可以有效减少液体介质与固体表面的接触,在提高铝及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耐油污、耐腐蚀性能和扩展其在自清洁等领域的应用方面效果显著。表面形貌的粗糙结构是润湿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课题基于超双疏材料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不借助任何含氟低表面能材料的修饰,仅通过阳极氧化结合水热技术构筑微纳米多尺度结构的复合膜在金属表面实现超双疏,在此基础上研究金属表面复合膜层的生长机制,并研究表面微纳
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技术既可解决镁合金在“3C产品”(计算机类、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应用中防护性的问题,又可满足消费者对外观颜色的需求,目前关于微弧氧化着色技术研究偏重于电参数和电解液工艺调整上,对着色机理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单因素变量法,改变着色盐的种类、电解液浓度和电流密度,分析其对微弧氧化着色膜层颜色的影响,利用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着色膜层的耐蚀性能,并借助循环伏安曲线研究着色盐
钽金属具有高密度、高熔点、耐腐蚀、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在电子、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价格昂贵。工程中常用钽-钢复合结构,既能发挥钽的性能优势,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针对钽与钢物理化学性能差异大,易于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易致焊接开裂这一问题,设计、制备出Zr-Ti-Cu-Ni和Ni-Cr-Fe-Si-B非晶钎料,在分析钎料性能基础上,用之对Ta-2.5W/0Cr18Ni9和镀镍0Cr1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