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体层理方向对液态CO2致裂增透的影响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煤层地质条件复杂,且普遍存在低渗透性、高吸附性的特点,给瓦斯的抽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采用人工致裂增透技术来改善煤层的透气性从而促进瓦斯的抽采利用。无水压裂技术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液态CO2循环致裂,即以液态CO2介质作为压裂液,通过循环注入煤岩体的方式,提高煤体的透气性。层理结构对煤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的认识层理结构发育的煤体在循环注入液态CO2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层理方向对煤体致裂前后的规律特征的影响,进而为现场层理结构发育煤层注入液态CO2增透瓦斯抽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首先以液态CO2致裂为基础,以煤体的层理方向为切入点,结合岩石力学的相关知识,主要从热应力和孔隙水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层理方向对煤体在液态CO2循环致裂的损伤破坏机理,并且总结了液态CO2致裂的优点。从宏观角度观察分析了不同层理方向煤体在致裂过程中的表面裂纹的发育规律,同时开展了液态CO2致裂时的声学特性分析,根据纵、横波波速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纵波波速的动态变化,引入双因素分析和动力学参数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致裂后层理煤体纵波波速下降明显,煤体的动力学参数也均有明显的变化,且层理效应明显。说明注入液态CO2对煤体内部孔隙有显著改善作用,使煤体内部损伤增大,且层理方向效应明显。开展了液态CO2循环致裂不同层理方向煤体的力学特性实验研究,通过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实验测试致裂前后层理煤体的各种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循环注入液态CO2对煤体的力学性质有显著的影响,煤体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均出现明显下降,损伤变量明显,表明煤体的强度和刚度、抵抗拉伸破坏的能力均有所下降,且与层理方向有明显相关的关系。利用核磁共振从微观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层理方向对煤体内部孔隙发育的影响,通过T2谱图的变化特征分析煤体致裂前后的孔径分布、孔隙度和孔隙空间。结果表明,致裂后煤体内部孔隙发育明显,由中小孔径向大孔径发展,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均增加,孔隙空间更大,且与层理方向成正相关关系。开展了液态CO2循环致裂不同层理方向煤体的渗透率测试实验,并分析了层理方向和瓦斯压力下的渗透率变化规律。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渗透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二者在致裂过程中均对渗透率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该论文有图50幅,表13个,参考文献109篇。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ZIF-67一步热解法制备了对煤模型化合物(MCs)及淖毛湖次烟煤(NMH)可溶有机质催化加氢转化具有优异活性的Co/C@N催化剂。利用物理吸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
金橘(Fortunella margarita(Lour.)Swingle)是广西的特色水果之一,其食、药用价值较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西地处喀斯特地貌连续分布的地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生长最大的
纳米聚晶金刚石(NPD)的硬度、韧性、抗氧化性均十分优异,目前,本项目组以内包金刚石核心的碳纳米葱为前驱物,在较低压力和温度下合成出性能较好的NPD,使NPD工业化生产成为可
现阶段,人们仍然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获得能源。然而,这种能源获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至此,
多粘菌素E(colistin)是由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产生的一种环脂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本实验室研究发现多粘菌素E对其产生
甲酚、苯酚普遍存在于实际焦化和其他含酚废水中,且含量占比高,属于“三致”芳香族有机化合物,低浓度下对水生动植物有害,并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传统水处理技术难以去除。生物
金属有机凝胶(Metal-organic gel,MOG)是一类新兴的智能软材料,其主要是通过金属-配体配位作用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π-π堆积等作用力自组装形成的半固体材料。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是一个研究任意阶次微分、积分算子特性及其应用的数学理论,其发展历史至今已经有300多年.有关分数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数学
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存在着能量巨大的耗散废热未被利用,而利用半导体Seebeck效应的热电转换技术可以将这些废热直接转换成高品质的电能,由于热电转换技术具有无运动部件、安
瓦楞结构作为一种薄壁多胞结构,因其具有较高的刚度重量比而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包装领域。该结构沿轴向受压发生塑性变形时具有出色的能量吸收能力,从微结构层次分析其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