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大草滩村乡土景观解析与营建策略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关的保护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地处祁连山北麓腹地的裕固族,是我国人口极少数民族,自古回鹘时期起,就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经过多次民族迁徙与融合之后,形成了地域适应性的聚落与民居,聚落居民则经历了由帐篷游牧向聚落定居的演变过程。他们与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文化景观,而面对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裕固族的聚落文化,特别是游牧文化濒临消亡。基于此种背景下,展开该区域乡土景观的研究,以期为保护与活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当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大草滩村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首先对裕固族的人居环境进行探讨,了解到裕固族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及空间分布;其次,对大草滩村聚落周边环境、村落本身、居住空间及牧民生产生活形态这三个维度对其乡土景观格局进行分类分析,同时汲取聚落蕴含的生产生活智慧及民间民俗文化;最后,综合分析该区域乡土景观发展现状及其蕴含的历史、美学、生态、文化方面的价值,积极探索大草滩村及区域性裕固族乡村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促进其建设成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大草滩村不仅有较为稳定的定居点聚落景观,还有其独特的游牧聚落景观,前者更多地表现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生态智慧;后者则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性更强,无特定分布规律,但游牧文化特色更加浓郁。二是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可将大草滩村乡土景观形态基因可提取为生态、生产、生活和宗教四大景观基因,各基因互为一体,共同控制着其乡土景观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大草滩村及裕固族的其他大部分村落正处于由游牧转向定居的发展过程,未来可以抓住县域旅游发展契机,“三产联合”带动村落的发展,但应秉承“保护为先,微更新、微改造”的理念,以村民的需求为先,完善基础设施,营建村落文化氛围,混合多元发展的同时,坚定民族文化信念,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其他文献
结合装配式结构易拼装的特点,课题组提出采用“π形”可更换连接件的震后易修复的新型柱-柱节点。该节点主要由十字焊接型钢上柱、下柱,贯穿上、下柱的通长预应力钢绞线,连接段以及“π形”可更换连接件组成。作为可更换结构,该节点将地震荷载引起的塑性变形限制在柱-柱节点的“π形”连接件部位,其余部位保持弹性,实现“中震不坏,大震可换”的目标。该节点可在工厂预制成型,具有施工工期短、安装便捷、震后可修复的优点。
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西安这座的古城也迸发出了新的活力,一跃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一线城市之一。多年来,在西安的城市建设中,老旧城区逐渐被现代城市建设格局取代,现代城市景观风貌与传统城市风貌不断交织,碰撞出新的火花。色彩在感官上对人有最直接的影响,而城市景观色彩也会影响着整个城市整体的风格面貌,城市景观色彩是城市规划和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上修筑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广州白云区某工程项目为典型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该场地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差。在遵循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选用高压旋喷桩对场地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以该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地质勘
遗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见证,人文历史遗迹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轨迹过程中的重要记忆,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人文历史遗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夜景亮化工程是遗迹景观塑形、保护和展示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的亮化工程与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如何在人文历史遗迹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展旅游开发,营造适合本地区遗迹夜景亮化方法,提升人文景观亮化的地域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市场环境和人民生活需要促使建筑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同时,许多施工安全事故也随之发生。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建筑环境不断变化,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屡见不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的年收入增长率几乎和安全事故发生数量的年增长率相差无几,我国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20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应急管理部印发了
高海拔地区特殊的低压缺氧环境易引发建藏援藏、商旅科考等外来人群入睡困难、睡眠障碍等问题,并导致工作学习效率等日间功能受损,严重威胁人体身心健康。营造适宜的睡眠富氧环境是改善高原人体睡眠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空间弥散供氧和局部空间弥散供氧逐渐成为高原建筑室内富氧常用方法。局部弥散供氧方式是通过供氧口针对局部目标空间定向、定量供氧。相比全空间弥散供氧而言,局部弥散供氧方式具有可缩短氧气输送距离、提高
热风供暖具有热响应快、调节灵活的特点,是高原地区建筑供暖的主要方式之一。相比于平原地区的常压大气环境,高原地区具有空气稀薄、环境大气压力低的特点,这些高原特殊环境条件对热风供暖气流流动轨迹、供暖室内温度分布如何影响,以及相关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是否发生变化,尚需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海拔地区气候特性以及空气热物性参数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低气压条件下室内热风供暖房间的流动及传热数学模型,通过在高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建筑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CFG桩复合地基因其低成本等优点得以广泛应用。西部黄土地区已有高层建筑用于地基处理。但高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加固区桩土相互作用显著,其效果会改变加固区桩、土承载特性,但目前鲜有针对高层建筑的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现有桩土复合体理念对高层建筑而言并非合理,简单依靠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的设计方法可能导致风险,近
异形拱桥凭借其具有夸张的造型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人文艺术内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因此成为景观类桥梁中颇有竞争性的桥型。但是异形拱桥具有结构体系多样化、造型形式多元化、受力及变形状态复杂等特点,使得异形拱桥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变化规律难以掌握,另外大跨度公路异形拱桥在运营状态中关于车辆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大跨度异形拱桥的静、动力力学特性以及结构参数敏感性和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分析。以咸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打造,海南新民居建设不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村民也自发开始进行自宅更新。在建设浪潮下,由于缺少建筑审美、气候地域性上的相关设计引导,多数村民自建,照抄图集的新民居出现了华而不实,千村一面,耗能耗地的情况。东南亚地区的小住宅从建造环境与气候环境上与海南民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南亚小住宅在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建造氛围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