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洎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因溱水与洧水相汇而得名,关于双洎河有许多关于黄帝等先贤的传说,它主要流经了现今的中原地区,是连接淮河上游和黄河中游两大史前文化区的重要地带,双洎河流域的考古学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在环境考古方向上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如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孢粉分析等研究得到的相关成果,运用考古学视角,对该地区夏商时期的双洎河流域聚落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总结了夏商时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现状,对于学术界夏商时期的界定作了简单的回顾与论述,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对聚落考古的方法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据此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通过五个角度对双洎河流域的聚落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章结合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与文献记载,试图复原夏商时期双洎河流域的环境与气候,当时的双洎河流域环境相对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便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第三章介绍了该流域的典型遗址,总体分为夏文化时期和商文化时期进行分别论述,对这些遗址的文化面貌进行简要介绍,列出每个遗址的陶器类别与墓葬统计表格,以此为依据对遗址进行简单的遗物与性质分析。第四章对双洎河流域夏商时期的聚落进行了空间布局分析,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陶器类型学的方法对典型遗址进行分期。其次在遗址分期的格局下对该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性质、特征、类型及年代进行讨论。具体而言,通过分析新砦遗址、曲梁遗址、望京楼遗址和黄寨遗址的典型器物及其组合,把双洎河流域夏商时期的遗存分为多个阶段。从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二里岗文化一至四期、殷墟一至四期等文化阶段出发,探讨了这些遗址的年代与分期。第二步对聚落的地理位置及规模做了统计,分析其分布的地理位置与规模的关系,讨论影响双洎河流域夏商居民的居址选择的因素。第五章介绍了双洎河流域内新砦遗址与望京楼遗址的性质,一方面通过古文献记载来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认为新砦遗址为夏启之都,而二里岗时期的新郑望京楼应当为郑国所居地。另一方面从两个遗址内部的聚落布局与遗物关系对两个遗址的性质进行探讨,认为皆是规模等级较高的聚落中心,处在当时阶级权力的强力统治之下。第六章简要介绍夏商时期双洎河流域周边地区的遗址,如王城岗遗址、南洼遗址、玉村遗址等,通过陶器的对比分析、聚落的布局以及考古发掘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发现在夏时期,与周边地区都处于二里头文化影响之下,而商时期虽文化面貌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处于商王朝统治之下。第七章为结语,总结论述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因为双洎河流域在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于聚落的考古学研究,这一地区在夏时期应当从属于二里头文化,出现有如新砦遗址一样的都城性质遗址,而商时期处在商王朝的控制之下,望京楼遗址从属于商代方国郑国。这一时期双洎河流域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聚落中心为代表有了很大的提高,各个聚落内部已经的社会分化差异日益显著,以军事防御性极强的城市出现代表着这一地区阶级矛盾的激化,除此之外,聚落等级差别的加剧也表明整个社会复杂化的加剧,为后来这一地区周代各个方国的活跃打下了基础。双洎河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更迭以及各个典型遗址所体现的聚落空间布局都有着特殊性,都能够反映此流域夏商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双洎河流域地处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它所包含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变化都从属于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大背景。通过考古学的视角来了解双洎河流域聚落的具体状况,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夏商文明的演变与进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