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源远流长。成就斐然的哥特小说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阴森恐怖的场景氛围、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事件,以及具有神秘奇幻色彩的超自然现象等哥特情节要素;暴力而又强悍的恶棍式英雄人物对孱弱的不幸女子以及消极且又生性脆弱的男主人公实施无情的迫害。这些特定的哥特主人公在特定的情节中上演着一幕幕“黑色浪漫剧”,演绎着诸如爱情、复仇、因果报应等多种意蕴深远的主题。美国的哥特小说在继承哥特文学传统的同时,尤其注重揭示深藏的罪恶与腐败,挖掘人物复杂的隐性心理,具有特定的心理审美意蕴。
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哥特艺术手法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对艺术的复杂情感体验中,寻求感情的解脱与释放以及灵魂的净化,其审美情感也得到了提高。本文以霍桑的姊妹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为例,从心理美学的视角入手,结合文学心理学、系统论美学等,对霍桑小说中的哥特艺术进行美学审视,揭示其心理蕴涵,观照其在人类精神生态层面上的现实审美意义。
文章导论部分依次评述了霍桑创作的文化心理背景,其姊妹篇小说《红字》和《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三章对霍桑小说的哥特艺术进行美学审视。第一章从《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的哥特式情节要素的小说艺术上进行论证,主要考察了这两部小说中的哥特场景和哥特情节等要素。这些元素都是霍桑潜意识中的哥特传统与美国早期社会文化在其创作中的艺术体现,彰显出了霍桑小说中哥特式艺术自身的心理美学蕴涵。
第二章对这两部小说的哥特式人物形象进行考证,具体考察了女性人物形象海丝特·白兰与赫普兹芭·品钦的悲剧命运及其所做的抗争,女性化的人物形象阿瑟·丁梅斯代尔与克利弗德·品钦的消极避世的态度以及他们被弱化的悲惨命运,还有恶魔型人物形象罗杰·奇灵沃思与品钦法官的残酷无情与贪婪本性。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具有哥特人物的某些特征,同时也揭示了霍桑内心深处的历史重负。这种对悲剧的反思与恶的批判能激起读者心中无限的崇高审美体验。
第三章从这两部小说的哥特式主题意识上进行论证。从系统论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在那些特定情节要素中的交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哥特艺术体系。这种哥特艺术体系体现了作者在爱情、复仇、因果报应等多种主题上的审美意识,从而契合了读者的心理审美结构。从这些具体的主题意识的考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哥特艺术中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激荡。对这种艺术体系的反思有助于读者体验人性的复归,并进而强化自身的审美情感。
文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通过主体部分对具体元素与主题意识的分别论述可以看出,霍桑的这两部小说具有明显的哥特艺术特征,弥漫着特定的心理审美蕴涵。用同样的视角来观照霍桑的其他小说,不难发现它们也不同程度地具有哥特因素。霍桑小说的哥特艺术成就与其他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一样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