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优秀的艺术精品和理论著作,面对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整理各历史时期的画理画论及美学思想,将它们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以清初金陵画派的代表——龚半千的积墨山水画为重点,拓展研究了山水画造境的特征及笔墨技法,分析诸多画家与画派的风格形成与表现形式,探求积墨山水的笔墨特征、意境营造、画家个性及审美取向,主要以如下几点加以论述:
一,围绕山水画的造境规则,通过笔墨趣味,探讨诸画家艰苦的艺术探索与风格的形成。将对龚半千影响较大的历代画家做简要归纳,纵向对比分析龚贤积墨山水的笔墨与造境风格。历代画家的风格与水墨意境的营造,都是与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艺术规律的艰难探索息息相关的。
二,简要论述清初山水画发展状况及成就,引出龚贤积墨山水的形成过程及语言特征。通过对“四僧”、“四王”的横向比对,强调龚半千艺术道路的艰难与风格的独特。同时,结合大量作品探讨龚半千积墨山水的意境营造与笔墨手法。
三,从美学、哲学与山水画画面构成的角度探究山水造境。结合清代多样的山水画成就对比分析龚贤积墨山水的造境特征。
在方法论上,本文尝试以古代画论结合图像学的分析方法阐释山水造境的体系及龚半千的个案特征。通过对传世至今的大量作品来解读明末清初这一重要时期的山水画笔墨与造境特征的衍变。
笔墨乃是中国画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画家将一江山水与胸中逸气通过独特的审美情趣于画中再现的重要艺术语言。关于何谓笔墨,潘天寿先生曾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可以看出笔与墨之间的关系,亦反应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意义。
所谓“境”由心造,“造境”既是本不存在而由艺术家等主观创造出的审美境界。纵观整个中国画史,摹写实景者虽有,但创造虚境者似乎更多,尤其为中国的山水画。石涛在《论画》中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幻变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败”。山水画家对景写生就是提炼山川、草木等自然境界,并最终将其用于自身所造的虚境。正如石涛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至自身的创作时,是要“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正合了宗炳提出的彪炳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取向的“畅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