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健墨丰 苍翠欲滴——龚半千积墨山水造境及笔墨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优秀的艺术精品和理论著作,面对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整理各历史时期的画理画论及美学思想,将它们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以清初金陵画派的代表——龚半千的积墨山水画为重点,拓展研究了山水画造境的特征及笔墨技法,分析诸多画家与画派的风格形成与表现形式,探求积墨山水的笔墨特征、意境营造、画家个性及审美取向,主要以如下几点加以论述:   一,围绕山水画的造境规则,通过笔墨趣味,探讨诸画家艰苦的艺术探索与风格的形成。将对龚半千影响较大的历代画家做简要归纳,纵向对比分析龚贤积墨山水的笔墨与造境风格。历代画家的风格与水墨意境的营造,都是与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艺术规律的艰难探索息息相关的。   二,简要论述清初山水画发展状况及成就,引出龚贤积墨山水的形成过程及语言特征。通过对“四僧”、“四王”的横向比对,强调龚半千艺术道路的艰难与风格的独特。同时,结合大量作品探讨龚半千积墨山水的意境营造与笔墨手法。   三,从美学、哲学与山水画画面构成的角度探究山水造境。结合清代多样的山水画成就对比分析龚贤积墨山水的造境特征。   在方法论上,本文尝试以古代画论结合图像学的分析方法阐释山水造境的体系及龚半千的个案特征。通过对传世至今的大量作品来解读明末清初这一重要时期的山水画笔墨与造境特征的衍变。   笔墨乃是中国画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画家将一江山水与胸中逸气通过独特的审美情趣于画中再现的重要艺术语言。关于何谓笔墨,潘天寿先生曾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可以看出笔与墨之间的关系,亦反应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意义。   所谓“境”由心造,“造境”既是本不存在而由艺术家等主观创造出的审美境界。纵观整个中国画史,摹写实景者虽有,但创造虚境者似乎更多,尤其为中国的山水画。石涛在《论画》中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幻变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败”。山水画家对景写生就是提炼山川、草木等自然境界,并最终将其用于自身所造的虚境。正如石涛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至自身的创作时,是要“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正合了宗炳提出的彪炳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取向的“畅神”说。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担负起四中全会赋予组织部门的历史使命,组工干部应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强学习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创新能力,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杭州城市人口、地域、资源、设施、人均产值、生活水平等获得了极大的扩张、充实和提高。在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设计中
20世纪是西方景观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百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化艺术思想空前繁荣,其间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一次次地重新思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剧迎来了产业利好。网络剧作为网络影视产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逐渐向一种独立的影视艺术门类迈进。在技术上,网络剧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