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放射性咽鼓管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豚鼠咽鼓管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放射性咽鼓管损伤的发病及病程进展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用健康成年豚鼠44只分为40只为照射组和4只对照组。照射组一次性给予右耳70Gy60Coγ射线照射,照射结束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60天及第90天分别处死动物各8只;对照组4只未进行照射。动物处死后立即取咽鼓管固定,行咽鼓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咽鼓管胶原纤维的表达变化, 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咽鼓管TGF-β1、MMP-9和TIMP-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大体观察:照射后第7天组外耳道及鼓膜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第14天组见外耳道皮肤出现少量溃疡,部分动物外耳道口有较清的液体流出,部分动物见听泡壁湿润,中耳腔少量渗出液,鼓室黏膜充血,鼓膜无穿孔。随着时间的延长,照射组外耳道皮肤溃疡加重,外耳道口积液越来越多,最后堵塞外耳道口。照射后第30天组鼓膜穿孔,听泡内有积液或脓性分泌物。照射后第60、90天组鼓膜穿孔,听泡内有果冻样分泌物,听泡内黏膜增厚,咽鼓管咽口见有白色脓性分泌物。照射后第60天组有1只豚鼠死亡,照射后第90天组有3只豚鼠死亡。(2)病理学观察:照射后第7天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多,照射后第14天组黏膜下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30、60、90天组仍有炎性细胞浸润,但随时间延长而数量相对减少。照射后第30天上皮细胞开始出现胞质空泡样变,有纤毛减少、脱落,黏膜下结缔组织水肿疏松,可见腺泡肿胀,纤维组织增多。60、90天组黏膜下结构基本破坏,厚度变薄,成纤维细胞增生,见到明显的纤维束,腺体减少或萎缩。软骨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软骨细胞排列相对紊乱,软骨细胞核固缩、减少、消失。(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TGF-β1在照射组咽鼓管黏膜上皮、固有层、软骨及腺体的阳性表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其中黏膜上皮以照射后第60天表达量最多、固有层及腺体以第30天表达量最多、软骨以照射后第90天表达量最多。MMP-9在照射组咽鼓管黏膜上皮、固有层、软骨及腺体的阳性表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黏膜上皮及软骨以照射后第14天表达量最多、固有层及腺体以第30天表达量最多,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量减少。除照射后第7天组的咽鼓管固有层及腺体外, TIMP-1在其它照射组咽鼓管黏膜上皮、固有层、软骨及腺体的阳性表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其中黏膜上皮以照射后第60天表达量最多、固有层及腺体以第30天表达量最多、软骨以照射后第90天表达量最多。结论:(1)放射性咽鼓管损伤后早期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后期胶原纤维明显增加。(2)照射组TGF-β1、MMP-9和TIM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它们可能参与放射性咽鼓管炎症及纤维化的形成,在放射性咽鼓管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