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制定发展政策的基础。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及方法,选取湖北省77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评,根据相关数据划分各地域,对其发展变化、空间分异特征、总体规划及设计、不同地区的概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2000年、2005年、2010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化地域差异分析,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按城镇化综合水平划分,各时期城镇化水平的分布大体一致,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城市主要分布在武鄂黄地区,低水平和极低水平主要分布在鄂西南的恩施市和鄂东北的黄冈等地,全省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按地貌类型划分,平原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最高,两极分化现象显著。丘陵地区次之,山地地区最低。(2)根据相关数据及资料分析得出湖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结果。即全省环境污染、水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结构失调,环境设施建设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平原地区工业发展方式粗放,酸雨严重;丘陵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植被破坏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山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开发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3)在湖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变化、地域差异、生态文明建设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全省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及不同地域的生态路径选择。湖北省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镇规划,加强环保意识,改变城镇建设模式,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平原地区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生态环境政绩考核;丘陵地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机制,积极引导大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山地地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