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动画片“异世界”的日本悲剧性审美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片凭借虚拟假定的空间,可爱有趣的造型设计,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极强的娱乐性,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风靡全球。同时,动画片拥有强大的寓教于乐功能,从而使其受众群体集中在低龄人群中。吉卜力工作室是日本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于1985年成立,迄今共制作动画长片23部,尤其以描摹瑰丽的“异世界”著称,其作品票房收益之高,艺术造诣之高,令人赞叹。与当今主流动画制作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卜力工作室突破低龄化受众桎梏,在角色设计、情节建构、人文主题等多个层面,都渗透着浓重的日本悲情美学痕迹,在全世界动画艺术领域脱颖而出。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已30多年,其作品仍在广泛传播,仍在持续收获着大批跨国界、跨文化的忠实粉丝,可见其文化魅力之强,影响之深远,其受众更多地是面向成人,将动画艺术的魅力播撒至更广的领域。它是日本动画的代表和领导者,也是输出日本传统悲剧审美的旗帜。本文针对吉卜力出品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出色输出了日本悲剧审美特质的15部动画长片作品做具体研究,分析吉卜力工作室所创作“异世界”的角色设计、情节建构、人文主题,并在美学、文化哲学的基础上解读日本悲剧审美的美感特征和内涵。从整体来看,本文由六个重要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对吉卜力动画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介绍日本动画片艰难的探索之路,从漫画发展到动画发展,东映动画公司与手冢治虫大师对日本动画的贡献,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创立与定位,所打造的悲剧美学风格成功输出了日本传统审美特质,成为民族骄傲。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分析吉卜力式“异世界”典型悲剧人物形象的设计,呈现出日本悲剧审美的特点之一是“美即缺憾”,分析这一特点背后对美的意义的悲观理解。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分析吉卜力式“异世界”残酷情节的建构,具体呈现出日本悲剧审美的特点之二是“现世皆苦”,阐释这一特点背后日本民族苦情的生命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分析吉卜力式“异世界”的悲剧主题,具体呈现出日本悲剧审美的特点之三是“饱含矛盾”,分析这一特点背后日本民族矛盾的死亡观,追问日本以悲为美,以死为荣的的心理根源。这三个层面不断递进,由点及面,完整地输出了这一日本传统悲剧审美风格,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动画长片几十年间魅力不减,不仅将动画片的艺术性上升到了至高点,还创造了可观的商业收益,输出了本国文化,希望激发我国的动画创作。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不同熟期类型多花黑麦草品系的抽穗期干物质产量、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以及细胞壁结构物质含量和消化率与IVDMD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熟期类型间IVDMD存在显著
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由“字、词、句、段、篇”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随着课标的推广,“文本细读”的深人,语文的阅读课堂转向感悟理解,但与此同时,字词教学则推到水过无痕的境地
吸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经成为校长的共识。然而,如何让教师参与管理不偏不虚,让个体的才智得到优雅地释放,以便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添加永不衰竭的动力支持,却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利用教师的文明传播者和文化创造者身份,创建属于整个学校的教师文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教育效应。  创建润泽生命的教师文化,不光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给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7年前,命运的小舟搁浅在一所"抬头只见巴掌大天"的乡村小学。不足50平米、屋顶上"透着阳光"的教室,露着红砖、高低不平的讲台,一块斑驳的黑板,构成了一个教育新兵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命健康的关注度显著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随之日益完善。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现如今各级医院常用的疾病诊断手段,这些成像技术一方面提高了诊断水平,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快速,无损和高分辨率的新型医疗影像技术成为医学成像领域研究的
目的:回顾性地探讨本地区近3年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特征。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比较,旨在提高对HCC的认识,做到及早识别以寻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了从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行多学科会诊(MDT)的肝癌患者,共计1490例。并分析比较其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HBV相关性HCC组、HCV相关性HCC组、酒精性相关性H
随着2011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各地新课标培训如雨后春笋。课改十年,各地围绕课标培训做了大量工作,老师们获益匪浅。但反思过去十年围绕课标的教师培训,以下三大缺失尤为突出。  其一,研究教育现状视角狭窄,培训缺少现实针对性。  教育发展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现实中诸多价值取向的制约。教育发展不仅被考试所绑架,而且还被诸多社会现实矛盾所钳制。课标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与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
(M,g)是n维黎曼流形,h是M上的光滑函数,相应的加权测度为dμ(x):e^h(x)dV(x),m维Bakry—Emery曲率张量为Ricm,考虑了加权Ricci流δt^-δg=-2Ricm,当流形是紧致时,排除了加权Ricci流的拟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