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实现了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相应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潜存了系列法律问题,尤以版权侵权问题最为突出。互联网教育资源利益主体增多,版权归属不明确,版权纠纷复杂多变,版权侵权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多样,侵权行为的认定复杂等现象制约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版权保护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应当通过探寻国内外互联网教育模式版权风险规避的合理路径,力求实现版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对此,建议校企之间深化合作,减少版权法律纠纷,依靠以版权要素作为基础资源的版权产业的发展,推动现有教育品牌的跨越性发展和实质性突破;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依法保障教育资源的版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鼓励互联网教育行业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服务,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可视化技术,升级版权保护措施,以期创建一个多元化的可持续的互联网教育版权保护生态圈。研究内容上,本文以“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法律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国外“互联网+教育”的版权保护现状。分别从侵权风险的类型、侵权认定的阻碍因素、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匮乏、版权利益冲突角度以及版权保护的司法和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入手,系统分析我国“互联网+教育”中的版权侵权及其认定问题。从立法、司法、政策、社会舆论四个角度针对网络版权侵权及认定问题提出具体的法律建议。涵盖立法改革的运筹、惩罚性赔偿机制的设立、针对网络教育平台设置专有使用期限的限制、法制教育的开展以及尝试实行版权保护奖惩制度等方面,以期为“互联网+教育”中的版权保护问题提供学理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