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先秦青铜乐钟的艺术学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隶属艺术学音乐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其意在于借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山西出土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通过对其时代形制及其测音、音列的分析,来探索我国青铜乐钟的起源发展,试图寻找山西出土先秦时期青铜乐钟的工艺学、乐律学方面的特征,及其体现出的音乐观念的探索。我国对青铜乐钟乐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金石学兴起,各界学者对青铜乐器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1092年由吕大临编著的《考古图》便是当时最早涉及钟类乐器的一本学术著作。著作中他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把钟类乐器当做历史资料研究,开启了对钟类乐器的研究与探索。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我国发掘出土的钟类乐器逐渐增多,音乐领域中对钟类乐器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60年代始,李纯一、杨荫浏等学者先后对钟类乐器进行了音律、形制、悬法、功能等方面的研究。1978年,黄翔鹏先生宣布发现了先秦编钟“一钟双音”现象,在音乐学术界引起轰动,将对钟类乐器的研究推向高潮。近年来,音乐学界的黄翔鹏、李纯一、王子初、方建军、陈荃友等先生对乐钟研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山西地区的古代音乐是中国北方音乐发展最为发达的一个地区。从音乐考古发现来看,其中出土的青铜乐钟相对而言来说较完整,保存了很多古代音乐信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本文着重于对山西出土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进行具体的以艺术学方面的考察研究为着眼点的初步探索,试图为山西古代音乐史及乐钟的研究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证材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山西地区出土乐钟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其所处时代范围、背景及青铜乐钟性质特征、结构称谓。其次简单探讨青铜乐钟的起源问题及对各家所持观点的简单分析,得出青铜乐钟之甬钟和钮钟的起源可以说都能追溯到铃或是与铃有关的结论。最后分类归纳列及了山西地区出土先秦青铜乐钟的简况,通过将出土乐钟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分别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藏地、形制、年代等信息,使对山西地区出土先秦时期青铜乐钟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并简单归纳了各时代出土乐钟的特点及其发展。第二章:从形制、纹饰、铭文、铸造工艺与声学设计工艺几方面考察青铜乐钟的发展演变及探索其发展规律。得出青铜乐钟合瓦形的结构是先秦时期山西地区成熟期乐钟具有的普遍特征;纹饰方面由动物纹的普遍运用到几何纹饰的大肆流行,由繁至简等转变发展;铭文由少至多,及字体、内容、铭刻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铸造工艺方面由最先的分铸法发展到块范铸造、印模制范到失蜡铸造法等发展;声学设计方面合瓦形的特性及青铜乐钟发声原理的分析等几方面的分析。第三章:通过对山西地区出土青铜乐钟中挑选出的几套保存较好、测音数据较完整的编钟,进行音高、音名等分析并推测得出音列,从中发现并总结出关于青铜乐钟音程类别及晋音乐文化特征等问题。第四章:对青铜乐钟进行其所蕴含的音乐观念方面的探索,得出山西先秦青铜乐钟礼之体现、权之象征、“和”之境界及雄浑之美等几方面的艺术美感,以追寻古人的音乐艺术思想观念,并浅显探究其晋艺术之特征。本文是在响应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的号召下进行的。文中对其进行的艺术学研究不再是单一的对文物的描述以及所处环境的考证等,而是通过对艺术文物多方面的描述去思考总结。能够从艺术史、艺术考古的方向、音乐学、史料学、乐律学、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方法论的创新与研究。从而使大家对山西出土先秦时期的青铜乐钟有着总观与分论多方面的了解。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而是一些缺少兴趣、信心,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问题出在非智力因素上。这些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孕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20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绒毛进行分析。结果检出异常绒毛染色体319例,包括295例染色
在环境瞬息万变、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服装企业的LOGO设计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何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LOGO是服装企业经营者亟需考虑的问题。LOGO设
对丹阳市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进行探究,从各项改革措施进行分析,解决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
城市外围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新的需求,交通建设又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是资源配置和产
在全球化和Internet统领的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短,企业面临的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为了适应快速的技术革命,迎接所谓“知识经济”的挑战,很多的企业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