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享行为作为个体亲社会行为中的一个典型,体现在可直接观察到的分享行为和个体对他人分享的预期中。社会领域论认为个体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规则的世界,这些规则可以划分3个主要的领域: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这些不同领域的规则规范了个体的行为表现。由于道德和习俗领域在本质上的差异,儿童对遵循或是违背这些规则的行为者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评价,这一认知影响了儿童的分享行为。本研究采用个别测查法首先考察了南京市125名4-6岁儿童对不同领域规则的认知,其次考察了在遵循/违背道德、习俗规则的情境中4-6岁儿童的分享预期及其分享行为的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几乎所有的4-6岁儿童都能正确认知道德和习俗规则,只有极少数4、5岁儿童不能指出违反习俗规则的错误性。在严重程度、规则可变性和行为者性质这3个判断标准上儿童能对道德和习俗规则做出正确的区分。儿童对规则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2)在基线情境中,儿童的分享预期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119)=2.54,p>0.05,F(2,119)=0.08,p>0.05.但存在显著的角色效应,F(2,1,119)=81.77,p<0.01。儿童的自身分享行为则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F(1,113)=4.51,p<0.05:女孩的分享行为显著多于男孩;此外,儿童的分享行为受预期结果的高低的影响,F(1,113).5.70,p<0.05:在超出预期条件下个体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低于预期条件下。3)在道德和习俗领域,领域和情境交互作用在儿童分享预期和分享行为中都存在,F(1,119)=36.70,p<0.01,F(1,113)=47.99,p<0.01:即儿童预期遵循规则的分享者会做出最多的分享行为、其次是遵循习俗规则的行为者、之后是违背习俗规则的儿童会分享较多,分享最少的是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者。这一差异与他们对同一类型的分享者的分享数量变化呈现相同的模式。4)在道德和习俗规则情境中,个体预期他人的分享行为表现出与基线情境相同的角色效应。这一效应在所有的年龄阶段和规则情境中皆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不同分享对象的预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5)预期结果的高低影响了儿童对分享者的评价以及自身的情绪判断,F(1,124)=25.98,p<0.01,F(1,113)=7.19,p<0.01。预期结果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受到情境的调节作用,F(1,113)=5.41,p<0.05,预期结果仅在违规情境中才对个体的分享行为存在影响。6)儿童分享预期和分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这些相关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4-6岁儿童已能正确认知道德和习俗规则,年龄发展的效应来源于个体对不同领域规则习得的社会互动的差异。2)个体对他人分享预期能力的产生来源于两种能力习得的结果:一是分享的社会规则学习的结果;二是心理理论发展的结果。此外,对情境中的道德和习俗规则、角色等线索的掌握也影响了儿童的分享预期。3)4岁儿童已能做出分享行为,然而在不同的情境中分享行为产生的动机却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