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碱性有机废液在焚烧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结焦问题,提出一种废液混合煤先低温气化后高温氧化的工艺。预期该工艺不仅能通过低温气化过程分离造成结焦问题的低熔点碱灰,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废液中碱金属离子对气化过程的催化作用,产生有价值的合成气。在废物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具有显著意义。本文以此工艺为研究背景,简单论述了其中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了废液中有效成分对煤气化在低温区的催化效应。利用Aspen Plus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废液碱催化煤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建立用户自定义反应过程的流化床气化模型,并验证了基本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催化效应,将废液碱的催化作用通过反应速率的修正添加到子程序中,最终形成具有催化效应的流化床气化模型;利用通过验证的催化气化模型,研究了废液碱催化煤的气化特性,讨论了气化温度、水煤比及空气当量比等重要参数对气化表现的影响;在相对低的温度区间里(650~800℃),废液碱催化煤气化的合成气热值高于6MJ/Nm3,同时碳转化率基本达到70%及以上。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两种系统热量分布模型,即热量自给模型和燃烧供热模型。并利用灵敏度分析,探究了重要参数对系统热量输出的影响。在较低的气化温度及水煤比条件下虽然有利于整体热量输出,但该条件下合成气品质相对欠佳,目且本课题以处理废液为主要方向,较低的水煤比不利于增加废液处理量。在燃烧供热模型中,相对于热量自给系统,主要拓展了水煤比增加的情况。综合考虑,确立了热量自给和燃烧供热系统的最优参数,分别为气化温度=750℃、水煤比=1.0以及ER=0.4和气化温度=700℃、水煤比=1.5以及ER=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