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脸识别作为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在多个场景被大规模商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也在大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因为自动售检票系统对人脸识别准确率、实时性、互操作、可靠性等的专业性高要求,其人脸识别的计算架构需要进行专门设计。为此,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系统的人脸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脸识别作为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在多个场景被大规模商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也在大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因为自动售检票系统对人脸识别准确率、实时性、互操作、可靠性等的专业性高要求,其人脸识别的计算架构需要进行专门设计。为此,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系统的人脸识别迁移式计算技术开展了研究,论文完成工作如下:(1)提出并设计了人脸识别多引擎迁移计算模式。为使系统兼容多个算法供应商和多种人脸识别引擎的互操作,根据人脸识别功能的部署位置,针对“胖端+轻云”和“瘦端+重云”两种典型计算架构,分别设计了实现多引擎间互操作的迁移式计算模式。针对云平台和终端的功能划分,设计了支持互操作端云交互协议以及相应的功能接口,使得处于云平台的人脸识别引擎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端接入,实现终端到云平台的迁移计算以及云平台内部的迁移计算。相关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2)提出并设计了支持网络降级使用的人脸识别迁移计算架构。设计了基于乘客通行大数据的人脸库迁移策略,使得端侧人脸识别模块在无云平台计算协调下依然能够提供稳定的人脸识别过闸服务,完成人脸识别功能从云平台到终端的迁移。针对降级使用下,人脸库迁移到端侧终端阵列这种特殊场景,设计了终端阵列协同分库计算策略,实现终端内部的迁移计算。相关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3)针对轨道交通闸机检票场景,设计了基于FL计算架构的人脸识别过闸原型系统。人脸识别终端基于海思Hi3516DV300开发平台和神经网络推理框架进行软件模块开发,人脸识别云平台基于Ubuntu系统和Caffe框架进行相应软件模块的开发,最后通过模拟的实际场景对系统功能和迁移式计算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论文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无人值守地区山体落石和滑坡的监测问题,以达到对边坡结构的实时掌握,本文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设计了边坡位移监测系统,通过在边坡上布置标识物来增强边坡特征,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标识物进行识别与粗定位,通过图像边缘提取和图形拟合获得标识物像素坐标,并通过双目摄像机拍摄所得的图像之间的配准及空间坐标修正与换算求得监测点的空间坐标和位移,从而得到边坡的位移情况。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1)利用道路等设施
半监督视频目标分割任务是视频目标分割的一项子任务,它指的是在视频第一帧或者前几帧给出对目标的标注,在后续视频帧序列中分割指定的目标。半监督视频目标分割目前的应用很广泛,比如在视频编码领域、视频编辑领域、动作识别领域以及自动驾驶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半监督视频目标分割任务也有许多难点,比如背景复杂、目标的快速运动、目标的外观变化、目标被遮挡或者消失等。因此,对半监督视频分割进行研究,设计一
国际上普遍认为湖库的内源污染负荷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外源污染被控制的情况下,内源负荷仍可使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持续几十年。而磷是水生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限制因子。但目前对湖库内源释放机制的研究仍存在不明晰之处,并且湖库因水文条件和沉积物组成等不同,两者的内源释放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选取同处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和横山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进行空间调查和季节性采样,利用磷形态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极易受雷电天气的影响,雷击接触网后,供电系统会发生损坏,造成停电、列车停运等事故,给铁路运营部门带来挑战,危及乘客的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生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营的稳定性,因此,对雷电灾害进行有效的预测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对高速铁路沿线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首先,根据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内部结构以
近年以来,随着5G技术爆发式的增长,电子设备向微型化和高频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挠性印制电路板(PCB)的要求越来越高,两层挠性覆铜板(2L-FCCL)是PCB的基板材料,其性能决定了PCB的应用表现。含氟聚酰亚胺(FPI)具有轻薄、热稳定性好、介电常数低和机械性能优异等特点,有望在高频通讯基板特别是5G通讯PCB基板中实现应用。但FPI化学惰性强,与其它基体粘结强度低,产品易剥离,严重的限制了FPI
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涨,停车资源已满足不了现有的停车需求,停车也逐渐成为了出行需要解决的难题。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上,现阶段主要以修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为主,但这并不能长期有效的解决问题,应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资源,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由于不同用地性质的停车场之间的停车特性存在差异,停车需求可以得到互补,因此不同用地性质停车场之间的共享停车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新想法。通过共享停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