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文献包括5-11世纪间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献。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作为语言研究材料而言,敦煌文献有着传世文献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由于敦煌文献被储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主要是以写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不像传世文献一样经过多次人为的修改校勘,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用字用词的原貌,因此对于人们研究唐五代时期的字词来说有着很高的价值。其次,敦煌写卷有些写有明确的撰着或抄写年代,而没有记录具体抄录年代的写卷,学者们通过写卷透漏出来的资讯也大致能确定其抄写或撰着年代。这为研究某个词语使用的上限或下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最后,敦煌资料数量众多,包含丰富的俗语词,有助于人们深入探讨唐五代词汇的特点。一个多世纪以来,前辈学者已经在敦煌字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和复杂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留有一些疑难问题未完全解决。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解决其中一部份字词语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前辈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难以避免的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错误,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排比归纳、文化参证、方言佐证、词例求证等方法。 文章包括三个部份: 第一章绪论。分成三个部份。第一部份介绍了选题价值和意义,第二部份,介绍了到目前为止,敦煌文献字词训释工作整体情况。第三部份,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俗讹字考释。分俗字和讹字两种情况考释了一批容易造成读解障碍的文字。 第三章疑难词语考释。分成两个部份,第一部份分析了学者们在研究中误释的一些词语,第二部份考释了敦煌文献中的一批词语,主要是疑难语词和一些不见于传世典籍、字典辞书未加收录的俗语词,如擘毛、萦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