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建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Reperfusion,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肠道部分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并尝试了拟胆碱药-卡巴胆碱防治肠道部分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为临床防治严重创(烧)后肠I/R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新的干预措施。整个实验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首先复制了兔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量的变化。依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制的血流阻断器部分阻断兔SMA血流量的70%或50%,并维持4h或6h,复制出了SMA不同阻断比例和持续时间的肠道部分I/R损伤动物模型,并观察肠道部分I/R损伤后小肠、心、肝、肺、肾等器官组织学和功能变化。结果表明,SMA阻断70%(维持4h或6h)和SMA阻断50%(维持6h)动物模型,24h动物死亡率>90%,不符合MODS诊断标准,不适于作为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SMA阻断50%(维持4h)动物,死亡率约30%,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约30%,并可导致心、肝、肾及肠道运动、吸收和屏障功能障碍,造成心、肝、脾、肺、肾、小肠、肠系膜淋巴结等器官出现明显组织学损伤;较好地模拟了创、烧伤后MODS的临床特征,是较理想的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 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在成功复制出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模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炎症介质(TNF-α、IL-6、IL-10)、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肠道部分I/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并尝试了拟胆碱药-卡巴胆碱肠道内给药防治肠道部分I/R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方法和结果如下:大耳白兔80只,分为肠道部分I/R组、卡巴胆碱治疗组、假手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肠道部分I/R组和卡巴胆碱中人摘要治疗组动物SMA阻断50%,维持4h,然后恢复SMA血流,并行液体复苏;卡巴胆碱治疗组,SMA阻断后1h于十二指肠注入3卜留ml的卡巴胆碱溶液(2.5林妙g);假手术对照组开腹,不阻断SMA。各手术组动物术后均行静脉营养支持(糖/氨基酸供热比4:1,looKcal瓜g.d)。sMA阻断后2h、4h、6h、sh、ld、Zd、3d,取材观察心、肝、肾、小肠等组织学和功能变化;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TNF一Q、IL一6、IL10、MDA含量;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变化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一3的表达情况,并测定上述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表明,肠道部分刀R损伤可致肠道、心、肝、肾、肺等脏器组织学改变、功能受损,促进促炎细胞因子TNF应、IL一6释放,抑制抗炎细胞因子IL一10的分泌。肠道缺血期,外周血PMN、淋巴细胞凋亡数量和casaPase一3的表达明显增加;肠道恢复灌流后,其凋亡数量及casapase一3的表达迅速减少。同时研究显示,肠道部分I瓜损伤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可显著增加肠粘膜血流量,减少血浆和肠组织TNF一a、IL一6、MDA的产生,使再灌注后外周血PMN凋亡增加,改善外周血淋巴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脾细胞等免疫细胞增殖能力,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并减轻肠部分l/R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 以上研究提示:1、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机体血容量的减少和全身血流重新分布,肠道血流量减少更加明显;2、SMA阻断50%、维持4h可复制出稳定的肠道部分刀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模型;3、机体促炎/抗炎系统失衡,促炎介质的持续性释放可能是肠部分刀R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4、肠道再灌注后,外周血PMN凋亡延迟可能与促炎介质的过度释放有关,PMN凋亡变化与caspase一3的表达密切相关;5、外周血淋巴细胞、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肠道UR损伤后脓毒症和MODS发生的诱发因素之一;6、卡巴胆碱肠道内给药能改善肠粘膜血运,促进肠道运动,减轻肠道部分I瓜损伤后肠道局部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肠道和远隔器官损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