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例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近年来临床药物中新药的不断开发、中药的广泛应用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供给临床应用的药物种类及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非处方药、中成药及中药的种类不断扩大,患者乱用非处方药、保健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的几率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沈阳军区总医院11年来住院病历,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者并根据诊断标准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类型、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预后情况等逐项进行分析。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取a=0.05为检验标准。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72例(51.41%),女48例(48.6%),男女无显著差异;平均年龄(48.5±35.5)岁,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13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以中药为最多(32.6%),其次为解热镇痛药(15%)、皮肤病用药(12.86%)、抗生素(12.14%)等;用药两周内出现肝损害患者127例(90.1%),2~4周内出现肝损害患者1例(0.7%),4周以上出现肝损害患者2例(1.43%),无法提供具体出现肝损害时间的患者10例(7.14%);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临床表现阳性率为100%;临床以肝细胞型肝损害最常见86例(61.43%),其次为混合型40例(28.57%)、胆汁淤积型14例(10%);临床治愈31例(22.14%),好转72例(51.43),未治愈29例(20.71%),死亡8例(5.71%);出现黄疸70例(50%)未出现黄疸70例(50%);出现爆发性肝功能衰竭2例,均临床死亡。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无特异性,与病毒性、酒精性肝炎相似;目前可引起肝损害的常用药物可达数百种,以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发生率较高,达32.6%;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应用排除法进行诊断,诊断较困难;药物性肝损害与其引起损害后进行治疗不如早期预防:注意安全用药、注意用药人群、及时检测化验指标、注意相对危险因素、及时就诊;根据药物的毒性和寄主易感性只见的关系,可将肝损害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药物代谢的反应形式分为代谢激活和灭活、解毒;目前中毒和药物性肝损害的数据库迟迟不能建立或健全也是药物性肝损害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病治愈好转率较高,如及时停药或干预治疗可达到理想效果;重症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例数较少,但预后较差。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作为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该药的用法、疗效、适应症,更不能忽视其毒副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将药物使用风险降到最低,发挥药物最大功效。
其他文献
根据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就发酵豆粕工厂化生产技术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筛选和培育适合于北方温度条件下的豆粕发酵菌种及低成本的菌种扩繁培养基配方;北方温度条件下豆粕发酵
采用程潮自产磁铁精矿、毛里塔尼亚铁精矿(简称毛粉)开展了球团配矿试验,考查了毛粉配比对生球、预热球及成品球质量的影响,观察了不同毛粉配比下热工参数的变化情况。试验结
中国社会——村落社会也。求所谓中国者,不于是三十万村落其焉。——梁漱溟①这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乡村地位的论述,也就是说,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乡村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250 mm×4.6 mm,5μm),以0.05mol.L-1枸橼酸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4.0)-乙腈(65∶35)为流
新疆地区的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殊层次,作为我区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又庞大的学生群体迈入大学的第一步,对学生今后的学
近年来,由于病原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Qs)耐药性日益严重,使得Qs临床治疗效果严重降低,造成治疗成本升高、养殖风险增大、药物使用剂量加大、导致药物残留等食品
目的探讨我院行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CAPD)和肾移植(KT)3种终末期肾脏病(ESRD)替代疗法第1、第2年的成本-效果比。方法回顾性研究上述3种疗法患者开始治疗两年内的成本、
目的:研究SNMC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自制简易气液平面体外培养装置,模拟人体银屑病的发病机制,通过加入银屑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和β-溶血性链球菌抗原的无血清培养基对银屑
自1978年改革开放来,中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银饰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酷爱的一种装饰佩戴品。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银饰都已经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苗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