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国的立国之本。随着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频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国纷纷重视本国制造业的回归。对于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各国都关心的话题。那么,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会对制造业本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转型升级路径又如何?本文通过对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与产业升级的理论进行整合分析,从增加值的角度入手,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所创造的国内增加值,进一步衡量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首先基于被困因素模型、替代性创新模型以及组合模型等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模型和产业升级理论,对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对制造业产业升级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其次,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和理论基础,计算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产生的国内增加值的数据,并且与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确定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垂直专业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出口依存度;接下来文章通过建立两个方程,从增加值和垂直专业化水平两个角度,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2000-2014年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对产业内和产业间升级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产业间升级。然而,对于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制造业,其参与国际分工对其制造业本身的升级影响程度不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第二,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对产业内升级的作用不明显。在不区分制造业类型的情况下,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于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影响作用的显著的,但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内升级的影响与预期符号相反。第三,综合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影响产业间和产业内两种产业升级路径来看,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由于制造业本身行业性质的差异,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针对上述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及其他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减少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扩大国内需求。努力提高职工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