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目前对急性DVT导管接触溶栓研究报道随访时间一般为早中期,国内研究研究对象一般为中央型或混合型,未进行更详细分型。本课题拟延长随访时间,对研究对象精确分型作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6年7月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ofemora vein thrombosis,IFVT)病例,探讨单纯抗凝对比导管接触溶栓联合抗凝中远期的疗效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情况,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经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单纯抗凝组、单纯抗凝联合导管接触溶栓组;对病例进行仔细查阅,记录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静脉彩超或静脉造影评估治疗后通畅情况;用Villalta评分评估两组PTS发生率,CIVIQ-2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整理好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讨论,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随访获得的7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单纯抗凝组(A组)34例,单纯抗凝联合导管接触溶栓组(B组)41例。随访3~63个月,平均(26.03±19.99)个月。男性27例(27/75,36%),女性48例(48/75,64%)。左下肢47例(47/75,63%),右下肢15例(15/75,20%),双下肢13例(13/75,17%)年龄在18~85岁之间。发病时间为0.5~14d。两组患者的在性别构成、年龄、肢体分布、基础疾病、起病病程、发病病因、随访时间上,统计学分析组间没有差异。2.治疗前A组静脉通畅评分为(7.29±2.86)、B组为(8.54±3.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6,P=0.073);治疗后,3、6、12、24、36、48、60个月彩超随访,统计分析两组之间通畅评分,A组通畅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理由通畅评分计算出两组对应月份通畅率,经统计分析,B组通畅率均高于A组,两组不同月份通畅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随访(26.03±19.99)个月,治疗后3、6、12、24、36、48、60个月随访,CIVIQ-2问卷调查表评分统计,每个随访时间点上B组CIVIQ-2评分低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理,Villalta评分统计分析,B组Villalta评分低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的总发生率A为52.94%(18/34)高于B组为21.95%(9/41),两组之间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47,P=0.005);图10中可知,随访60个月A组PTS发生率大约为52.7%,B组大约为30%,两组之间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X2=3.922,P=0.048)。4.所有导管接触溶栓患者均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永久性滤器4例,滤器回收率90%(37/41)。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A组1例局部鼻黏膜出血,1例大便潜血;B组3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鼻黏膜出血,1例尿道出血,1例阴道出血,1例肺栓塞;局部皮肤、黏膜出血予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肺栓塞予吸氧、心肺复苏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各组并发症均经χ2检验,P>0.05(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差异无统计学差异。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9.5%)高于A组(5.9%)5.溶栓后显示髂静脉狭窄本组导管接触溶栓后髂静脉狭窄15例,其中球囊扩张2例,球囊扩张并支架(美国波科公司,wallstent或Luminexx)植入13例,治疗后3、6、12、24个月均获得随访,其中有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在24个月。6、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18±3.20)天,B组平均住院时间(12.22±4.91),秩和检验(U=364.500,P<0.01),A组住院时间较B组短。研究结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及导管接触溶栓联合抗凝治疗都能改善静脉通畅情况,但导管接触溶栓治疗静脉通畅率高于单纯抗凝组。2、导管接触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在能降低PTS发生率、改善中远期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抗凝治疗。3、导管接触溶栓联合抗凝组发现潜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可同期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处理,效果满意。4、导管接触溶栓联合抗凝组平均住院时间比单纯抗凝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