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产业组织的视角来看,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合作方式及水平的相应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组织形态的演进。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共同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重要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革新,由追求高度专业化、大批量、少品种的大规模生产转向了以客户为中心、小批量、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由于大规模定制本质上具有“持续创新+敏捷制造”的特征,纵向一体化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已无法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竞争的压力迫使传统巨型企业放弃了将上、下游的业务活动集成于企业内部的做法,而转为实施“归核化”战略,在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同时将非核心业务纷纷剥离,产业组织因而出现了纵向分离的趋势。但是,产业组织的纵向分离并非意味着从一体化的科层组织简单地回到市场,而是形成一种企业之间为达到彼此互利共赢而开展大量交易和合作的网络组织结构。随着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兴起,模块化生产网络作为以产品的可模块化为前提,通过编码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并利用契约,将生产和组装模块的企业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生产体系,正是适应于产业组织纵向分离后企业间广泛协作的最佳网络治理模式,从而成为产业组织形态演进的一种新趋向。 由于模块化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伴随着计算机、汽车等产业近一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产业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开始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现存的关于模块化的研究文献多是从生产和技术的角度来阐述模块化本身的意义,而没有在产业组织方面对模块化生产所带来的企业之间合作和分工关系的变化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探讨,对作为模块化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协作共生载体的模块化生产网络进行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正是基于上述逻辑,本文认为,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成果,从产业组织角度对模块化生产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系统研究,对于把握当前全球产业组织形态演进的最新动向及特点,以及促进产业组织纵向分离趋势下我国产业组织优化和企业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重点与创新在于:一是将对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纵向分离的视角。本文从企业生产方式所发生的两次重大变革入手,揭示了产业组织形态沿着“单体企业”——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演进的基本动态脉络;并在考察产业组织纵向分离动因的基础上,对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在以往有关模块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应该说尚属空白。二是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试图对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基本理论(如特征、构成、类型、创新方式等)、动力机制、层面表现及其效应与成本等理论问题作进一步的规范研究,以全面把握模块化生产网络的运行机制。这可以说是对现有模块化理论所作的一种有效完善和补充。三是基于SCP分析范式,力图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市场进退壁垒等市场结构要素,企业的竞争、价格和组织调整等市场行为,以及从资源配置、规模结构和技术创新等角度考察的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产业组织进行实证分析。这应该说是开辟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可视为本文的重要创新之一。四是从政府、企业,以及包括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内的中间性组织三个层面,全面探讨了中国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发展之策。这对今后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他文献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活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人类在享受经济增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常项目持续出现顺差,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债权,对外债权的积累使我国从债务国转向债权国。从积极的一面看,中国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的第三大债权国是国家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