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其丰富的视觉图案,以及“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核心技术共同构建了民族情感与认同的物质象征。在多样化的图案类型中,以独具文化内涵及形态特征的动物类图案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及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采用艺术风格学的形式分析方法,通过对动物类图案的母题原型、形式关系、意象表达的具体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呈现为开放互融的形式分析系统,进而展开对其发展路径,即设计实践的深入思考。本研究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绪论是对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梳理,以及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的进一步说明。第一章,西兰卡普概况。结合相关文献史料记载对西兰卡普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目前研究成果呈现出的整体图案类型进行分类,强调织造技艺对图案视觉的内在影响并展开相关产品的市场调研。第二章,西兰卡普动物类图案母题构成。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兰卡普动物类母题展开整体分析,从母题类型和母题来源两方面进行阐释。依据动物母题文化属性及图案形制特点分别将其归纳为节气观念类、民族图腾类、动物形体类及局部特征四大类,依次选取代表性母题进行原型来源及结构分析。第三章,西兰卡普动物类图案形式特征。以收集到的西兰卡普动物图案为基础,按照图案的骨架组织方式将其划分为直线形、折线形、复合形、自由形,并以典型动物母题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侧面反映出动物类图案造型及色彩的多样性特点。第四章,西兰卡普动物类图案意象表达。探讨图案意象的生成受现实生活、精神世界、民族图腾及地域等多方面影响,通过梳理意象的基础结构发现其遵循由“象”到“意”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对意象的物态化表现做出分析。第五章,西兰卡普动物类图案设计前景探索。在第二、三、四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动物类图案的设计前景及演变趋势做出预测,结合产品开发现状提出母题重构、骨架替换、意象趣味表达的设计路径,并逐一进行设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