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国内发展经济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国家发展战略问题,而他们一直将这项工作延续至今,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问题的本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收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内生于禀赋结构的,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社会禀赋结构和所选择的技术与产业;如果企业选择的技术和产业适应于禀赋结构,就具备自生能力,也就能够有可能积累经济剩余——这一论点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理,也即静态比较优势;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由于具有内生性,因此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由禀赋结构的提高内生而来;而禀赋结构的提升主要表现为资本积累增多,资本价格降低,实现这一目的只能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剩余;前期依靠静态比较优势积累的经济剩余将作为产业资本继续积累,提高社会禀赋结构水平,为经济体提供了能够选择更高水平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可能性,可以发挥当期的静态比较优势,进一步积累经济剩余——这一论点充分体现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原理。他们得出“一个经济在长期内收敛于比较优势”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一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力的解释了东亚部分国家长期持续增长的现象,并能够包容主流经济学针对这种增长现象提出的各种假说。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巨大,由此引发的学术界讨论延续至今。其中,中国等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问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从学者层面到政策制定者层面,社会各界均开始反思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显示出力图走出这一困局的迫切要求。理论界对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和反思,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尤其是对其理论解释力和相关政策建议的质疑。本文的选题试图从完整地梳理和评述这一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正完善,以增强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同时对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这项研究不仅将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全面述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体系,还通过合理的质疑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在解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转型的问题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通过对经济转型解释的创新,从政策设计的角度对经济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加快经济转型、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抽象演绎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论述:首先通过理论述评,建立起对一个理论及其所解释对象的全面认识;立足实际,在对当前发生的经济现象和热点问题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比原有理论的解释力,逆向地寻找原有理论框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针对可能存在的缺陷,主要从原有理论的假设条件入手进行修正和完善。本文的主要结构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理论基础、框架、验证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述评。其中,第一章将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行概述,回顾国内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历程,介绍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阐述其政策效应和理论的验证;第二章将着重强调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问题,这一问题与经济实践中的政策设计密切相关;第三章是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解释力进行述评。本文第二部分将着重依据现实经济现象,理性地分析学术界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质疑,并试图寻找出原有理论体系的部分缺陷。在这—部分中,第四章是对现实经济现象,尤其是中国经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滞后现实的叙述,提出“要寻找阻碍原有理论中动力机制发挥的原因”;第五章通过对比研究,对原有理论的假设条件之一提出了质疑,而第六章则进一步明确了这种假设条件——“企业家行为动机”与“所研究的经济范畴”需要修正的原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七章,这一部分承接上一部分所作的工作,借鉴报酬结构假说,从明确地修正原有理论假设条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更具有逻辑自洽性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框架。指出由于存在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济发展历史形态,因此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报酬结构具有内生性,而这一报酬结构正是影响动态比较优势机制作用发挥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根据对原有理论的修正和改进,本文提出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以适应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同时客观地认识到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证分析与制度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的准备,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修正了原有理论的假设条件,找出了影响动态比较优势机制发挥的原因——1、关于企业家行为的假设:企业家总是在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行动,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家会采取不断革新技术,不断创新的生产性行为;企业家也总是在社会报酬结构的约束下行动,企业家会根据相对报酬的差异选择配置行为或配置经济剩余的去向——可以选择流向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流向非生产性活动;2、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的前提是:在以上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报酬结构反映出实体经济中生产性、创新性行为的相对报酬,或企业家所预期的相对报酬高于其它活动;3、社会报酬结构由社会长期内经济发展的历史形态内生决定,选择渐进改革模式的后发转型国家,往往会内生出非生产性活动相对报酬较高的报酬结构,同时这种报酬结构也具有历史依赖性,容易使转型国家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抓住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是原有理论中一个简单结论(或—个暗含的假设),但本文立足于解释真实经济世界,对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使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增强;二、重新构建了企业家的行为动机,将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引入到理论框架中与企业自生能力这一假说相结合,重新构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微观基础。这一重新构建的微观基础不仅更为贴近实际情况,也能依据这样的企业家行为动机进一步解释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机制;三、借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找出了传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中暗含的“分析实体经济”这一假设,并将分析经济增长和结构收敛的范畴扩展到企业家的所有行为。这一创新使得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能够更全面地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现象,并依据该理论做出正确的政策设计;四、在借鉴Acemoglu内生报酬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一个解释企业家行为如何配置的一般理论框架,并将内生的报酬结构及其所影响的企业家行为纳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的整体框架中。
其他文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理论以及SPSS11.5和LISREL8.54统计软件,实证分析了动态联盟、物流能力、竞争能力和公司业绩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态联盟稳定性与竞争能力之
张籍是中唐时期一位重要的乐府诗人,在乐府诗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因而本文试对其乐府诗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评价张籍在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全文
我国的人口结构正走向老龄化,人口红利的经济效应逐渐在减退,养老问题是社会保障的关键环节,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作为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的三大子系统之一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和高效的运营提供了支持。由于城市的人口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自上世纪90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自卸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自卸汽车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自卸汽车使用量的增加使一些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公司推出自己
《竹韵》是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陕西筝派代表人物魏军先生创作的一首古筝小品。魏军先生作为陕西筝派的主要代表,创作的主题多以陕西地方音乐元素为素材的作品,小品类型的作品相
研究以57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下幼儿告状案例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结果表明:大班幼儿告状的最主要动机是求助;告状行为在自由和游戏
现代行政法治建设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无法仅凭行政机关单方面的力量所能达成,行政法必然需要担负起引导、促进和保障行政权力主体与私权利主体间合作、互动的使命。特别在当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力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方面的重点词句,运
本文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要注意区分“保护”与“保存”两个概念。“保存”,重点在“存”,针对的主要是那些在现实中已濒临灭亡又无法继续传承的民俗事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