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心理的社会建构性探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幽默理论可以归入三大理论范畴: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以及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为幽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社会建构论认为幽默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所具有的涵义和本质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由特定的话语所赋予的,幽默存在于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之中,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也是历史的传承。   本文选择以文本为研究资料,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幽默文本的分析,对幽默的社会建构性及其在五个向度的表现进行了阐发与论证。首先,幽默具有关系性,存在于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的幽默,在一种关系条件下的幽默,换一种关系条件可能失去幽默,甚至成为很严肃的事情;其次,幽默具有过程性,是幽默者(幽默文本的发出者)与幽默对象(或接受者)互动过程的产物。第三,幽默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幽默具有各不相同的性质和特点,幽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第四,幽默具有文化性,生活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很难理解同一种幽默;第五,幽默具有历史性,幽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无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幽默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幽默具有特定的关系性、过程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必须将其放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   由幽默推而广之,人的心理也是社会的建构,同样具有关系性、过程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因此,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解释同样必须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以及特定的人际关系情境相结合。社会建构论颠覆了传统的本质论心理观,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进行重新定义,深化和修正了对心理本质问题的理解,为当代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思路,也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幽默的社会建构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为一种探索,还只是一种尝试,对该方法在心理学中的使用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组群研究的方法,使用Stroop范式及其变式,系统考察了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干扰控制能力。在实验结果基础上,结合文献中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了ADHD儿童在不同类型干
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各项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纵观已有研究,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这一问题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