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归纳、总结我院创伤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短期预后等临床特征。2、对比分析我院创伤后GBS患者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3、对比分析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1、收集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6例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创伤后GB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等临床特点,归纳总结我院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2、对PubMed数据库中有关创伤后GBS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复习,同时归纳、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与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组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差异。3、以我院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共32例创伤后GBS患者为观察组,我院收治的20例感染后GBS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1、我院创伤后GBS的临床特征入组病例涉及颅面部、胸腹部、肢体等多个部位创伤,来自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平均年龄(42.50±12.06)岁;男女比例1:2;平均发病潜伏期(11.00±2.10)天,6例患者均以肢体无力麻木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首发症状,后病情迅速进展且于发病(7.00±2.45)天时症状达峰,病程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的双侧肢体无力伴不同程度肌萎缩,5例患者出现颅神经麻痹,2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6例患者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行血清抗体检查的5例患者中4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神经电生理主要表现为波幅明显减低及F波出现率下降而潜伏期及传导速度则基本正常;虽然免疫治疗可改善症状,但患者短期预后较差,出院时有3例患者需辅助行走,3例患者被动卧床。2、我院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创伤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在主要创伤类型、主要涉及科室、发病年龄及男女比例方面无明显差异;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程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首发症状、发病潜伏期、肢体症状、面瘫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复视的发生率较高(3.8%vs 66.7%,p=0.002);对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发生率、血清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但以国内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发现,我国神经轴索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患者(88.9%vs43.4%,p=0.019);两组患者均以IVIg治疗为主,好转率无明显差异,但出院时观察组HFGS评分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1.85±1.81 vs 3.50±0.55,p=0.002)。3、国内外创伤后GBS患者与我院感染后GB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入组患者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的平均发病年龄较大(50.22±13.16 vs 41.45±14.91,p=0.031);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演变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首发症状、发病潜伏期及颅神经麻痹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达峰时HFGS评分更高、呼吸衰竭更常见(HFGS评分:4.43±0.88 vs 3.70±0.92,p=0.006;呼吸衰竭:50.0%vs 20.0%,p=0.031);在辅助检查分析中,两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以及轴索型神经损害均较常见;虽然两组患者均予以免疫干预,但较之感染后GBS患者,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住院时间长,出院时HFGS评分高(住院天数:35.50±13.28vs 17.10±5.52,p=0.018;HFGS评分:3.50±0.55 vs 2.45±1.05,p=0.028)。结论1、我院创伤后GBS具有以下特点:1)创伤类型多样,涉及科室广泛且多发于中年人群;2)常以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且达峰时病情多较危重,常常出现面瘫及复视,易于出现呼吸衰竭;3)可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部分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神经电生理检查以轴索损害多见;4)免疫治疗虽可改善症状,但患者短期预后较差。2、与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病例相比,我院创伤后GBS患者复视发生率高,短期预后较差,且我国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以轴索型损害更常见。3、与我院感染后GBS相比,国内外创伤后GBS具有发病年龄偏大,神经功能损伤较重,呼吸衰竭发生率较高等特点,且较之感染后GBS患者,我院创伤后GBS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短期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