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图及其辅助设备,对下腰痛患者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前后的腰背肌神经肌肉募集模式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为康复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50例和健康人25例,进行VAS疼痛评分及JOA分数评定。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最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 sEMG值,并在完全弯腰时测量指尖地面距。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理疗一疗程(10天),核心肌训练干预8周。对B组仅给予常规理疗一疗程(10天)。康复治疗后再次进行VAS疼痛评分及JOA分数评定,并采集A、B两组患者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时的不同运动时相的 sEMG值,并在完全弯腰时测量指尖地面距。 结果:康复治疗前A、B两组患者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A、B两组患者最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最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时相对两组腰痛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对象的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 A、B两组患者弯腰时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JOA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后弯腰时指尖地面距,腰痛组A、腰痛组B较康复治疗前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JOA分数较康复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A组患者完全屈曲时最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B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A组屈曲—放松比增高,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组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肌肉痉挛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屈曲—放松反应缺如。核心肌训练可能通过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而降低躯干完全屈曲时腰背肌的肌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