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巨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部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病人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后对照组1例因提前出院而脱落。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基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穴位:对照组按照《针灸学》“中风篇”中经络上下肢不遂增加的穴位,选取患侧肩髃、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这7个穴位。治疗组根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文,选取健侧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环跳、血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这11个穴位。手法量学:肩井行捻转补法,其余两组穴位都行重插轻提之补法,重插轻提3次为1组,每穴3组,留针30min。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针刺6日,休息1日,共治疗2周。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上、下肢FMA评价量表,上肢、手、下肢BRSS康复评价量表和上肢、手、下肢MAS量表评分。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包处理,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运动功能方面:本实验使用FMA和BRSS量表测定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在FMA和BRSS两个量表方面,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表明两组都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两组治疗后组间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以上P均>0.05)。本实验表明巨刺法确实能显著提升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与常规针刺法效果相当。肌张力、肌痉挛方面:本实验采用的是改良MAS量表,改良MAS量表评定在肢体痉挛程度方面可信度高,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患侧肢体在治疗前M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常规针刺法对缓解患者肌张力、肌痉挛方面无显著效果。在手部改良MAS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上肢MAS评分在巨刺法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常规针刺法治疗后组间比较,比较有明显差异(P=0.043)。下肢MAS评分在巨刺法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常规针刺法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分别=0.004、0.031)。表明巨刺法对于治疗患侧上、下肢肢体肌张力升高、肌肉痉挛方面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巨刺法通过针刺健侧肢体,既可避免因对患侧肢体的过于强刺激、肌肉剧烈收缩的情况;又可提升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侧肌张力升高、肌痉挛的针刺治疗提供了临床指导。结论:1.在FMA和BRSS量表评分方面,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两组都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巨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提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且无显著差异。2.在手部MAS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上、下肢MAS量表评分方面,常规针刺法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治疗后巨刺法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表明在改善患者肌张力升高方面,巨刺法疗效强于常规针刺法。3.巨刺法较常规针刺法不仅可以更好避免及治疗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升高,还能避免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较长,长期使用相同穴位,造成穴位瘢痕化、敏感性下降、针刺局部疼痛加重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