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形态审美心理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装饰设计师创作中所关注的主要是空间的问题,如空间的生成、空间的利用以及空间的体验,这也是建筑设计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阶段。通过理性的分析(包括场地、功能、流线)生成合格的产品还不够,如果一名使用者能从该建筑空间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在心灵深处有所触动,那么该空间环境才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故对空间体验方面的关注是提升作品档次的一个有效途径。影响使用者的空间体验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界定空间的建筑装饰形态对人心理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建筑装饰形态产生触动人心灵的力量,形态美感与人的审美机制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其深层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在求学的8年时光里,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学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建筑的感性美,力求弄清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论文对审美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拓展了格式塔理论的应用范围,对形态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进行了审美心理分析;另一方面运用心理实验、问卷调查的手法来收集数据,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求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尝试根据对美感规律背后心理机制的理解来对当代建筑装饰现象进行解读。  本文的结构分成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探索研究部分以及现象分析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架构以及关于建筑装饰形态审美背后心理学的原理作了介绍,为下面开展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探索研究部分对建筑装饰形态的基本语汇、基本属性及美感规律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三点:1.采用独特的视角来探讨美感背后的心理机制;2.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3.对审美心理中的矛盾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一方面验证了视知觉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对视知觉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强调了秩序是产生美感的重要途径,而审美心理中的矛盾机制直接推动了形态美的继承与创新。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上海市外来人口进行研究。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数据,从市域分区、市域圈层和乡(镇、街道)单元空间层面,分析2005
现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已经普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相继探索建设了一批一体化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学校,一体化九年一贯制学校体现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衔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控规在北京的发展历程较短,从1995年开始编制《北京市区中心地
20乃至21世纪的城市建设状态(破碎、游离、尺度失调),必然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会成为现今城市设计的重点。然而,单纯的依靠政府或是少数的开发商来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是保护都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中大型商业建筑的开发非常频繁,但由于大型商业建筑的开发周期较长,在开发过程中,之前的设计方案往往不能适应商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变化,处于各种变化的外
气候系统的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节约现有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如何设计低技术的节能建筑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命题。   本文选取“亚洲湿热地区”为研究范围,“建筑的
我国住宅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从单纯增量型向增量与注重质量的发展阶段。从西方住宅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史可以总结出,当住宅产业化发展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
本研究以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作为研究案例,探究木构建筑形制与技术的特点与演变。晋中地区早期木构建筑具有地域分布集中、数量较多、年代分布平均、规模差异明显的
传承地域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正面临着的重大课题,而近年来的建设实践中对建筑材料地域化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解读,对地域材料的模仿与误用使城市新建筑失
空间作为建筑的本质,使得对空间的追求成为建造行为的出发点;建筑——即空间的定义则是结束点。对空间的限定——界面的处理也成为了构筑建筑的过程之一。而建筑总是生成于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