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的本质。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而且是两大片文化。他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即在文化背景、渊源、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及宗教信仰等多反面的差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无论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还是宗教信仰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反映。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探讨“归化”和“异化”说的基础上,本文从对比喻句中文化意象的传译、典故神话习俗宗教等的传译和民族特有事物的传译这三个方面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进行分析,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归化”和“异化”二者是互补的,在跨文化翻译中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国典籍的跨文化翻译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分析探讨。典籍翻译要求既要在翻译中体现和保持原语文化的特征,又要考虑译入语承载异族文化时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理解障碍,考虑对译入语原文化的心理冲突。这是一对矛盾。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辩证的解决这一冲突和矛盾,才能使中国典籍的跨文化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