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这一转型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微观层面表现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联系的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党和政府都充分认识到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性,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定位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紧接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国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扶持,加速了我国传统农户家庭的分化和转型,而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特征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地区的农业方式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社区内的农户对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具有差异性。那么,社区内部的什么因素会影响村落农业经营方式的形成并表现出社区间的差异呢?而又是哪些因素促使农村社区内的农户对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呢?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本研究分别从社区层面和农户层面探究社区环境对村落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机制,并对农户的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由此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实证结果如下: 研究内容一:农业经营方式形成的社区分析。 通过晋豫苏省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社区内部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制度安排这三方面的多种因素的有机综合是村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的成因。其中,土地规模、地质类型、作物品种特点、种植结构、耕作技术水平、村落经济地理位置等自然禀赋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基础制约因素;社区内的人口结构、收入结构、农产品商品化率、村庄及周边的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尤其是社区内部的人的因素,即包括舒尔茨(1963)所提的人力资本及其所附带的社会资本,是组织要素投入和运行机制设定的关键,通过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推动着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而社区内部耕作习俗、当地文化尤其是其信任机制等非正式的制度和正式制度如政策补贴等的激励会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 研究内容二:影响农户农业经营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通过江苏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的13个村庄的微观数据,分析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机制。依据农户行为决策理论,利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得出:农村社区内具有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户,会选择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具体而言,相较于社会化服务下的家庭经营方式,村庄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越大、家庭的劳动力流动强度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年限越长、成员和户主的年龄越小,具有以上特征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形式。而劳动力流动强度大、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小,户主年龄较大具有以上特征的农户相对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下的小农经营,更倾向于选择公司十农户形式的经营方式。 基于全文结论,本研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农业经营方式不仅要考虑社区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投资人力资本,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重视社区的文化等延伸出的降低交易费用的非正式制度和社会网络。政府介入的重点应该是运用正式制度弥补非正式制度的不足而不是替代;政策资金的投入应倾向于提供公共产品领域,补足私人社会化服务不愿触及之处;同时,注意对农地相关产权明确的法律保障,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