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作为一门单列的民间文学题材,一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俄国学者普洛普曾经利用一百个童话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了一套童话的常规叙事模式,即“神奇叙事公式”和“31功能理论”,有趣的是这套公式和后来好莱坞盛行一时的“千面英雄模式”和“经典好莱坞模式”不谋而合,这些固定化的思路反映了我们意识中不可磨灭的童话心理情节。2009年风靡一时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童话结构的故事。在褪去了早期对震撼的视觉技术的顶礼膜拜之后,大家开始纷纷将视角投向更深层次的课题,比如影片主题意蕴和叙事方式进行探究,于是很多人冒出了“套路化”故事的感慨。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模式化的成人童话可以获得如此高的票房呢?笔者认为这是结构和解构双重作用的结果。《阿凡达》的情节骨架是模式化的童话叙事,但是建构在之上的价值理念是高概念的。我们在童话的外衣上看到了解构主义的多重色彩,例如传统角色刻板印象的颠覆、原型镜像映射、跨域文化的拼贴和普世价值观的建构,这些都是对传统童话故事的一种功能延展。本文站在叙事分析的角度,分别从“结构”和“解构”上对《阿凡达》进行解读,内容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宏观角度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现实意义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由于叙事学是一个庞大而繁琐的理论体系,而本文又用到了普洛普结构主义和后现代解构的叙事思维,因此本章重点对涉及到的叙事理论做明确归纳,以便使主体部分的分析能够有扎实的理论依靠;第三部分是结构主义的分析,按照普洛普的功能表格对《阿凡达》的童话模式、角色行动范围、情节功能进行详细解读,并归纳出本片的“叙事公式”;第四部分童话基因变异为解构主义的部分,共有三节:第一节是角色和情节维度的变化,分别对英雄、佳人、神助、恶人四个主要角色做重点分析。第二节为意识形态维度的变化,分别从民族志、危机论、价值观三个层面来看本片的深层寓意。第三节为功能项精度的比较,基于以上分析,将本片的功能表和普洛普的“四点结论”进行比对,观察叙事功能项的工作范畴、排列顺序、叙事类型等是否存在变化。第五章为启示部分,根据前四章的分析成果,得出影片在叙事方面对本土剧本创作的启迪,共有五点,分别是通俗叙事平台的借用,解构角色的固有印象,巧用原型的弦外之音,镜头语言分割功能项,普世价值观的再构建。目前中国的影民普遍认为本土电影越来越缺乏“新意”,自去年以来,大量的翻拍老题材的电影活跃于大屏幕,如《新八星报喜》、《新花田喜事》、《新倩女幽魂》、《东成西就2011》《喜上加喜2012》、《月光宝盒》的续集《越光宝盒》,《大话西游》的前篇《西游降魔传》……当然这其中不乏大量青出于蓝的作品,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在新题材开发上的局限思维。那么,既然主题思路难以改变,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围基因进行整合修缮呢?又如何付诸实践呢?在这个层面上,同是套路化叙事的成功范例《阿凡达》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