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高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地方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刺激教师潜能的发挥。津贴制度作为地方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论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是对促进高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拥有知识较多、素质较高的职业群体,地方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自由、不易量化等特点。因此,对他们的分配不能完全运用按劳分配理论,而应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为辅的分配制度。津贴制度以教师拥有的知识作为要素参与分配,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待遇,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津贴制度在地方高校实施后,学术职业的吸引力立即得到增强,大量优秀的人才纷纷涌进地方高校,补充和优化了教师队伍;同时,教师释放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大大提高了学术生产力。但是,津贴制度也给教师带来了导向上的偏差。津贴制度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物质待遇,揭去了长期套在他们身上清贫、寒苦的衣衫,承认了学术职业对于教师生存的价值,但这种理念却让部分教师在追逐利益的同时,陷入了争相上课、无心从事有创造性的研究,争当行政领导、减少协作的困境中。如何使津贴制度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追求,是本研究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激励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地方高校津贴制度的现实合理性,研究了地方高校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现实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吸收了国外高校教师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地方高校津贴制度要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设想:不仅需要获得外部的资源支持——国家制定提高教师工资的政策、拓宽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来源,地方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财力状况,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制定切合实际的津贴模式,继续拉开津贴差距,体现分配的公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地方高校制定更加合理的津贴制度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