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灾后重建学校设计策略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部分受灾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712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重建工作较好较快的开展,截止2012年8月,所有灾后重建学校都已建成并投入了使用。这些新学校投入使用后状况如何?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灾难之后的中小学生的使用和心理需求?在数量大、时间短的情况下,很多灾后重建的学校项目都存在着前期科学分析不足、中期建设标准有偏差、后期使用情况缺乏有效评估等问题。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几个极重受灾区域为例,深入剖析已建成的灾后重建学校的建成环境,通过实际调研并在使用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师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归纳并总结灾后重建学校的差异性和在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取成功的探索案例给予设计的启示,研究适宜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灾后重建学校设计提供一些有效的设计建议,帮助建筑师更加合理、高效的进行设计。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基础研究。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做了详细阐述,分析国内外关于灾后重建的研究、校园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动态。第二部分为第二章,通过基础研究,制定出调研的内容和实行计划,然后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工作,对灾后重建学校的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进而整理调研的所有数据与资料,总结并归纳出灾后重建学校的差异性,为后文建立科学、系统的使用后评价体系和再次调研进行的问卷设置做好铺垫。并阐述在灾后重建学校建筑中应用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详细介绍了使用后评价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汶川县第二小学案例使用后评价研究与茂县黑虎乡小学案例使用后评价研究,详细阐述了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以及主创建筑师专访等内容。第三部分为论文主体,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分析和科学的数据支撑,总结出灾后重建学校设计的关键问题。为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支撑。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对灾后重建学校的实地调研、对使用者的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对建筑师对设计过程的评价的采访,针对灾后重建学校的设计关键问题提出的设计策略,并详细阐述设计要点。第四部分为第五章,为设计实例解析,结合前文研究结论,对灾后重建学校的策略在实例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为本文的结论,对本研究的创新点、使用后评价在灾后重建学校建筑设计中运用得到的宝贵经验,以及对今后同类设计提出的建议性设计策略进行阐述,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我国慈善医疗机构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其管理运作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慈善医院建筑空间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对慈善医院建筑空间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
以慈溪市宗汉街道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试验区景观格局特征,结合景观中心度指标节点度和紧密度,确定了城镇区核心绿地斑块,并划分为中心节点、关键节点及
城市老港区,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国内外老港区均面临着功能性的衰退,老港区更新成为各国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中国与世界建筑界的交流也更为密切。大量建筑理论和思潮涌入,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在中国轮番上演,这一点对居住建筑尤为突出。各地具有民
伴随着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园的城市区位中心化,校园环境迷失在日益密集的城市高层建筑“森林”中,周边的功能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高校校园已没有再横向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开始逐渐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截至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了2亿。为此国家专门出台
行政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建筑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一般都代表了当时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行政办公建筑的设计无论从
当代建筑的表现可谓纷繁复杂,有着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图景化”泛滥的问题。一方面,建筑表现的文化性被无限放大了,建筑成为某种思想的结果或某个运动的产物,符号化、形式
快速城市化导致土地开发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基于灰色设施的传统开发模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和加剧了城市环境恶化。各种建设用地消耗了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儿童教育的发展,单一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如今青少年儿童的要求,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视交流实践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馆则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