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传统的空间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真实可触的实体空间,渐渐被虚拟场景、网上社区等大量虚拟化空间或半虚拟化空间所代替。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对展示性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发生的场所,因此,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设计者、观众之间信息传达的有效性问题。在当前新媒体艺术在国内有了一定应用基础的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新媒体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如何高效传达环境信息,并关注由此造成的新媒体展示空间类型和相关空间形态、展示模式等方式的改变,进而分析其对展示空间的设计方法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实际建设中如何进行有益的尝试十分具有必要性。全文共分5章,其中重点为3、4、5章,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做了概括性总结。文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标和方法体系,构建了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接着以传播学为基本切入点,探讨了空间设计中设计者和观众之间信息传达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这种新兴媒介形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展示性公共空间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包含了展品和人、设计者和参观者、空间和人、展品和空间的多重关系,环境信息的表达更多的是对人类真实体验的关注,如何塑造感人的情境,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新媒体艺术的介入下,展示性公共空间不论在形态、功能、观看模式还是角色上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对重塑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转变和特征的研究,作者在第四章对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而在接下来的第五章,作者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应新媒体艺术形式和特征的空间形态,并对其设计手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在对前文的展示空间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思考了展示性公共空间模式的拓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