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媒介环境会影响和塑造使用主体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媒介环境的变化也会带来交往场景的改变,进而导致主体之间的交往形态发生变化。我们在借助交流工具实现交往活动的同时,反过来又会被交流工具所再塑造。时下,无论是关系维护,还是社会关系拓展,手机几乎已成为人人能够感知的“社会事实”,是时下最普遍的通信交往工具。而手机这个重要载体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带来着深刻变革。本文旨在研究自手机出现以来,人际交往形态是如何被手机所一步步改变和塑造的,试图梳理出一条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演变之路。本研究因循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认为手机发展历程中每一种新功能的出现和流行都会建构出一种全新的媒介交往环境,而这种媒介环境又对该时期的人际交往形态带来着冲击和改变。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基于手机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时期的“熟人社交”阶段、数字移动电话时期的“泛熟人社交”阶段、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的“半熟人社交”阶段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时期的“扮熟人社交”阶段。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满足了用户不断升级的人性化需求。然而,技术手段实现了联络的便捷,却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和扁平化。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在“延伸”的同时意味着“截除”,感官在“延伸”的同时意味着这部分感官的“弃用”。在市场化体制越来越深入的国度里,关系网逐渐转移至电子通讯录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变成了伦理本位与工具理性相掺杂的变体,关系发生了异化。当手机介入人们的日常交往,沟通固然变得更加便利了,可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无法拥抱的遥远,“交流的无奈”现象依然存在。了解这些,有助于发挥手机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生存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