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illus cereus低温淀粉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分子进化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废弃淀粉堆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低温淀粉酶的优良菌株GXBC-1。对GXBC-1淀粉酶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其最适温度为30-40℃,在0℃仍然具有酶活,当温度高于50℃时酶活迅速降低,符合低温淀粉酶的特征;最适pH为7.0。通过对其进行菌落形态和理化性质的观察与测定,加之结合对其16SrR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为Bacillus cereus属。   通过同源淀粉酶序列比对,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Bacillus cereusGXBC-1中扩增出一段大小为1.764kb的低温淀粉酶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JM109(DE3)中进行高效表达。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在64kD处有明显表达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通过镍柱纯化后,对GXBC-1重组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7.0,Km值为0.72 mg/mL,比活力为161.2 U/mg,经HPLC检测其主要产物为葡萄糖和麦芽糖。   本研究还对GXBC-1低温淀粉酶基因进行了定点饱和突变和结构域切换,以期使GXBC-1低温淀粉酶的酶活提高或产物发生改变。通过同源建模和ProSa2003能量软件分析,确定了拐点附近的298位、活性位点358位以及活性位点附近的426位氨基酸作为定点饱和突变位点。通过反向PCR和突变体库的构建,从中筛选出四个突变酶K298L、E358N、T426S和T426V。将其酶学性质与原始酶进行比较分析,突变酶E358N最适温度较野生酶低了5℃,而T426V升高了5℃变成了40℃,其余的两个突变酶K298L、T426S最适温度与野生重组酶的相同;最适pH没有发生变化;突变酶E358N较野生酶Km值有了少许降低,说明其与底物的亲和力得到了加强;反之其余三个突变酶的Km值由于升高相对亲和力降低。突变酶K298L和T426V的比活力降低,而突变酶E358N和T426S的比活力较野生酶有了一定的提高。将重组酶GXBC-1低温淀粉酶与T.fuscaα-淀粉酶进行结构域切换后,其完全丧失了活性。
其他文献
栽培稻(Oryza Sativa)籼粳亚种间F1杂种具有较强的生物学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有可能使水稻的产量得到显著地提高。然而,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一代普遍存在不育性,阻碍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为克服籼粳亚种间育性障碍提供了途径。上世纪80年代广亲和基因S5n发现为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仅仅依靠广亲和基因S5n并不能完全解决籼粳亚种间杂种半不育问题。更广泛的研究亚种间
本文研究了芦荟有效成分芦荟苷的提取、检测方法,分析了芦荟苷稳定条件,同时比较了4个不同品种芦荟的不同部位叶片的芦荟苷、多糖含量,并对芦荟苷的抗菌活性做了一定的探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