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贫血关系,探索肾虚在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中的作用,从而为类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伴贫血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依据。
方法:
1.本研究共纳入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均在16-65岁之间),结合患者病史,根据中医肾虚证候划分为肾虚RA组、非肾虚RA组。
2.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血液分析(如RBC、MCV、HGB、PLT、WBC、MCHC等)、病情评估(如ESR、CRP、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DAS28评分)等,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
3.根据入组时未经治疗(未用药物或只用激素与非甾体消炎药)、一联DMARDs药物治疗及二联以上DMARDs药物治疗的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4.对40例RA患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其外周血中IL-6和EPO的水平。并用相关性分析分析各组IL-6与ESR、CRP、DAS28、HGB、EPO等的相关性。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60例RA患者,其中肾虚RA组30例,非肾虚RA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RA的中位年龄为54岁,肾虚RA的中位年龄为54.5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约为1:3.62。肾虚RA组病程的中位数为120月,非肾虚RA组病程为42月,肾虚RA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肾虚RA组(P<0.05)。本研究中RA中重度病情活动者约81.67%,其中病情重度活动以肾虚为主。
2.肾虚RA组CRP中位数为42.75mg/L,ESR中位数为56mm/h,DAS28评分均值为5.481;非肾虚RA组中CRP中位数为17.05mg/L,ESR中位数为35mm/h,DAS28评分均值为4.542;肾虚RA组CRP、ESR及DAS28评分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P<0.05)。
3.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29例患者贫血,RA贫血发病率为48.3%,肾虚RA组贫血发病率为63.3%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33.3%(P=0.02;OR=3.455;95%CI:1.20-9.99)。两组贫血均以轻中度贫血为主。
4.肾虚RA组的HGB中位数为104g/L,MCV中位数为86.75fl,MCH中位数为27.3pg,MCHC中位数为308g/L;非肾虚RA组HGB中位数为119.5g/L,MCV中位数为91fl,MCH中位数为29.25pg,MCHC中位数为319.5g/L。肾虚RA组的HGB及MCH显著低于非肾虚RA组(P=0.005;P=0.00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在MCV、MCH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22),两组RBC、WBC及PLT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5.根据入组时未经治疗(未用药物或只用激素与非甾体消炎药)、一联DMARDs药物治疗及二联以上DMARDs药物治疗的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三组间RBC、HGB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8,P>0.05;F=0.833,P>0.05)。
6.在40例RA中,肾虚RA组18人,非肾虚RA组22人。肾虚RA组IL-6的中位数为24.92pg/mL,EPO的中位数为38.17IU/L;非肾虚RA组IL-6的中位数为15.37pg/mL,EPO的中位数为46.74IU/L。肾虚R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P<0.05),但两组EPO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两组IL-6与HGB成负相关(r=-0.786,P<0.001),与CRP、ESR成正相关(r=0.73,P<0.001;r=0.573,P<0.001),与EPO也成正相关关系(0.674,P<0.001)。IL-6与关节肿胀数成正相关(r=0.764,P<0.001),与关节压痛数成正相关(r=0.764,P<0.001),与DAS28呈正相关(r=0.754,P<0.001)。
结论:
我们基于“肾藏精生髓,髓生血”、“精血同源”等中医重要理论,根据以上对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情况、血液分析情况、炎症情况,结合IL-6与CRP、ESR、DAS28评分、HGB及EPO等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肾虚RA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贫血,肾虚RA患者外周血IL-6水平更高,我们推测肾虚RA发生贫血可能与IL-6介导的骨髓红系造血受抑相关。肾虚可能给RA患者带来更高的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论治指导类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伴贫血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究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贫血关系,探索肾虚在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中的作用,从而为类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伴贫血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依据。
方法:
1.本研究共纳入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均在16-65岁之间),结合患者病史,根据中医肾虚证候划分为肾虚RA组、非肾虚RA组。
2.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血液分析(如RBC、MCV、HGB、PLT、WBC、MCHC等)、病情评估(如ESR、CRP、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DAS28评分)等,根据分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
3.根据入组时未经治疗(未用药物或只用激素与非甾体消炎药)、一联DMARDs药物治疗及二联以上DMARDs药物治疗的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4.对40例RA患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其外周血中IL-6和EPO的水平。并用相关性分析分析各组IL-6与ESR、CRP、DAS28、HGB、EPO等的相关性。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60例RA患者,其中肾虚RA组30例,非肾虚RA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RA的中位年龄为54岁,肾虚RA的中位年龄为54.5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约为1:3.62。肾虚RA组病程的中位数为120月,非肾虚RA组病程为42月,肾虚RA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肾虚RA组(P<0.05)。本研究中RA中重度病情活动者约81.67%,其中病情重度活动以肾虚为主。
2.肾虚RA组CRP中位数为42.75mg/L,ESR中位数为56mm/h,DAS28评分均值为5.481;非肾虚RA组中CRP中位数为17.05mg/L,ESR中位数为35mm/h,DAS28评分均值为4.542;肾虚RA组CRP、ESR及DAS28评分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P<0.05)。
3.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29例患者贫血,RA贫血发病率为48.3%,肾虚RA组贫血发病率为63.3%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33.3%(P=0.02;OR=3.455;95%CI:1.20-9.99)。两组贫血均以轻中度贫血为主。
4.肾虚RA组的HGB中位数为104g/L,MCV中位数为86.75fl,MCH中位数为27.3pg,MCHC中位数为308g/L;非肾虚RA组HGB中位数为119.5g/L,MCV中位数为91fl,MCH中位数为29.25pg,MCHC中位数为319.5g/L。肾虚RA组的HGB及MCH显著低于非肾虚RA组(P=0.005;P=0.00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在MCV、MCH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22),两组RBC、WBC及PLT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5.根据入组时未经治疗(未用药物或只用激素与非甾体消炎药)、一联DMARDs药物治疗及二联以上DMARDs药物治疗的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三组间RBC、HGB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8,P>0.05;F=0.833,P>0.05)。
6.在40例RA中,肾虚RA组18人,非肾虚RA组22人。肾虚RA组IL-6的中位数为24.92pg/mL,EPO的中位数为38.17IU/L;非肾虚RA组IL-6的中位数为15.37pg/mL,EPO的中位数为46.74IU/L。肾虚R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非肾虚RA组(P<0.05),但两组EPO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两组IL-6与HGB成负相关(r=-0.786,P<0.001),与CRP、ESR成正相关(r=0.73,P<0.001;r=0.573,P<0.001),与EPO也成正相关关系(0.674,P<0.001)。IL-6与关节肿胀数成正相关(r=0.764,P<0.001),与关节压痛数成正相关(r=0.764,P<0.001),与DAS28呈正相关(r=0.754,P<0.001)。
结论:
我们基于“肾藏精生髓,髓生血”、“精血同源”等中医重要理论,根据以上对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情况、血液分析情况、炎症情况,结合IL-6与CRP、ESR、DAS28评分、HGB及EPO等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肾虚RA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贫血,肾虚RA患者外周血IL-6水平更高,我们推测肾虚RA发生贫血可能与IL-6介导的骨髓红系造血受抑相关。肾虚可能给RA患者带来更高的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论治指导类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伴贫血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