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字幕拯救不了糟糕的电影,但糟糕的字幕肯定可以毁掉一部本来不错的电影。电影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其翻译的重要性随着电影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而渐显突出。许多电影的国外票房收入甚至超过国内市场,电影制造商们对国际市场的潜力是非常清楚的。要让电影能够被外国观众所接受,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语言障碍,目前主要是对电影进行配音或添加字幕。由于配音的高昂费用以及相对复杂性,制造商多选择添加字幕。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原声电影,特别是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电影字幕满足了他们娱乐学习两不误的需要。相对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对字幕翻译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显得非常的不足。国内字幕翻译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了让我们的电影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外观众感受中国文化的神奇魅力,我们须要对这一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这是本篇论文的首要动机所在。
本论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字幕翻译与其它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相比,在策略选择上有何鲜明的特点?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3.减译是如何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运用的?要回答这三个问题,笔者将论文分成六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以介绍研究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开始(上文已有提到),继而阐明研究材料的选择依据。用作个案分析的三部电影分别是《图雅的婚事》(Tuya’sMarriage)、《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和《花样年华》(In thMood for Love)。三部电影都是汉语原声配有英文字幕,都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并获得重量级大奖,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范例,因此字幕翻译质量可以得到保证。通过考察这三部中文电影的英文字幕,论文试图对字幕翻译中的减译策略进行最透彻的剖析,最终能对中英字幕翻译有所启示。本研究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主要依据和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在必要的时候也会运用其它理论,比如关联理论。
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特别是字幕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包括一些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期刊杂志。从整个国际来说,影视翻译,特别是字幕翻译,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召开了许多关于影视翻译的学术会议,通常已字幕翻译为重点,大多数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发表在了会议纪要中。另外,欧洲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比如哥本哈根大学和伦敦大学还有开设影视翻译课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差强人意,目前国内还不能找到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只发现数量有限的文章偶尔在期刊杂志上发表。
第三章主要是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时空限制性以及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在这一章里面,笔者将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进行对比,从定义到各自的优缺点等等,以便更好的理解字幕翻译。字幕翻译的空间限制是指字幕不可以占据屏幕的太多空间。英文字幕不超过两行,每行不超过35个字符为宜;汉语字幕仅限一行,不超过18个字。时间限制是指字幕不能任意长时间的停留在屏幕上。话音出现后才能出现字幕,话音结束后两秒内字幕必须消失,然后还要考虑观众的阅读速度(一般人每秒2.5-3个词语),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观众能看完字幕。这些特别的限制无疑给字幕翻译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第四章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其用于解释字幕翻译的减译现象。通过将字幕翻译与其它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进行对比,笔者发现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别。在文学翻译中,译文往往要比原文冗长;字幕翻译刚好相反,即字幕比原话更为简短。这可以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得到解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翻译的理想目标确定为“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感受”,在字幕翻译中,这里的读者就是电影的观众,电影字幕翻译必须站在目标语观众的立场,帮助目标语观众最充分的理解电影,获得与原语观众近似相同的感受。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必须对原文的长度和难度进行调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是通过增加长度来降低难度,比如提供注释等;而字幕翻译则必须降低难度的同时降低长度。这主要是缘于三个原因:其一、由于字幕的空间制约性,译文的字数不能过多,毕竟,观众是去“看”电影,而不是“读”电影。字数过多必然增加观众的阅读负担,还会破坏画面,自然就谈不上“与原语观众相同的感受”了,也就是说不能实现“功能对等”。其二、由于字幕的时间制约性,字幕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有限,特别是当讲话人语速加快或画面迅速切换的时候,字数过多会让观众根本没时间看完。如果这样的话,字幕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成为干扰,也不能产生“功能对等”。其三、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字幕并非观众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更不是唯一通道。画面、音乐、声响、动作、手势、表情及语调等,多方位向观众传递信息,有时候观众不看字幕也能猜出人物的大致说话内容。由于存在上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不难理解字幕翻译者频繁的使用减译策略。
第五章是个案分析,提供了相当多的例子来揭示减译策略是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得以运用并实现功能对等的。由于字幕与原声同时出现,如有翻译不当,很容易被观众发现,特别是双语观众。这使得字幕翻译比其它的翻译更容易受到“指责”,有些指责是合理的,有些则未必。其中一个指责就是“翻译不到位”(under-translating),从而质疑译者“学艺不精”或“偷懒”。虽然不排除这种现象,但在很多情况下,“翻译不到位”正是译者有意、明智的选择,是减译策略的恰当运用。根据对原文删减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字幕减译分成三种:压缩、选择性节略和删除。但这三种分类实际上并无清晰的界限,且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是以两种或三种结合的方式出现。同时,本章也指出必须警惕对减译策略的滥用,减译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删减,其操作性原则就是“关联性”,就是看能不能实现功能对等。另外,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任何成功翻译的基础,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策略”或“技巧”。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不足之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产生于文学翻译,特别是他的《圣经》翻译经历,但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电影字幕翻译。在字幕翻译中,译者较为频繁的使用减译策略,使目标语观众获得近似于原语观众的感受,即实现“功能对等”。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集中关注单一的某一个策略,研究材料的选择也是单一的汉英字幕翻译。未来的研究可以比较不同的策略运用,选择多语字幕,如汉英、英汉、汉日、日汉等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