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否为前循环梗死(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ACI)的危险因素及与其预后的相关性,为ACI的早期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ACI患者200例,记录其一般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或卒中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理化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RDW。以及同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中心的10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00),收集资料同上。将ACI组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组(n=44)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组(n=156),并对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量表评估。1.分析健康受试者及ACI患者的RDW的差异,探究RDW与ACI的相关性;2.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TACI组和PACI组之间上述因素的差异性;3.对ACI患者在分别在治疗第1天、第7天、第14天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确相应时间点RDW水平是否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4.从患者发病首日起计算,电话随访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将ACI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在相关影响因素上有无差异,明确RDW是否为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ACI组患者共200例,其中TACI患者共44例(22%),平均年龄72.48岁,男性23例(52.27%);PACI患者共156例(78%),平均年龄67.43岁,男性100例(64.1%)。研究结果显示TACI组的第1天RDW、第7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IA/卒中史、糖尿病史、房颤史、空腹血糖和载脂蛋白A1高于PACI组(P<0.05)。
2.对照组与ACI组的对比:ACI组的第1天RDW、年龄、饮酒史、TIA/卒中史、房颤史、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对照组,其中第1天RDW、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B和同型半胱氨酸是ACI的危险因素(P<0.05)。
3.对ACI患者在分别在治疗第1天、第7天、第14天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应时间点RDW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4.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预后不良组的第1天RDW、第7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IA/卒中史、糖尿病史、房颤史、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载脂蛋白A1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中第1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是ACI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1.ACI组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2.TACI组第1、7、14天RDW水平均显著高于PACI组;
3.ACI组RDW水平与相应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4.ACI患者中,预后不良组的第1、7、14天RDW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中第1天RDW、第14天RDW水平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ACI患者200例,记录其一般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或卒中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理化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RDW。以及同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中心的10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00),收集资料同上。将ACI组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组(n=44)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组(n=156),并对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量表评估。1.分析健康受试者及ACI患者的RDW的差异,探究RDW与ACI的相关性;2.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TACI组和PACI组之间上述因素的差异性;3.对ACI患者在分别在治疗第1天、第7天、第14天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确相应时间点RDW水平是否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4.从患者发病首日起计算,电话随访患者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将ACI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在相关影响因素上有无差异,明确RDW是否为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本研究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ACI组患者共200例,其中TACI患者共44例(22%),平均年龄72.48岁,男性23例(52.27%);PACI患者共156例(78%),平均年龄67.43岁,男性100例(64.1%)。研究结果显示TACI组的第1天RDW、第7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IA/卒中史、糖尿病史、房颤史、空腹血糖和载脂蛋白A1高于PACI组(P<0.05)。
2.对照组与ACI组的对比:ACI组的第1天RDW、年龄、饮酒史、TIA/卒中史、房颤史、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对照组,其中第1天RDW、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B和同型半胱氨酸是ACI的危险因素(P<0.05)。
3.对ACI患者在分别在治疗第1天、第7天、第14天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应时间点RDW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4.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预后不良组的第1天RDW、第7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IA/卒中史、糖尿病史、房颤史、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载脂蛋白A1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中第1天RDW、第14天RDW、年龄、吸烟史是ACI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1.ACI组RDW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2.TACI组第1、7、14天RDW水平均显著高于PACI组;
3.ACI组RDW水平与相应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4.ACI患者中,预后不良组的第1、7、14天RDW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其中第1天RDW、第14天RDW水平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