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一种哲学人类学向度的思考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u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由隐而显、由弱而强的历程,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艺术、宗教等等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理应纳入人类学的视域之中.并且我们知道,近代科学是从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母腹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从哲学人类学角度考察科学便顺理成章了.因为,哲学从来都是人的哲学;科学也从来都是人的科学.我们认为,自从哲学产生以来,"人的问题一直就是传统西方哲学隐蔽的主题".不同于历史上其它形式的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强调人的历史文化属性、人的自由创造本性、人的全面丰富的感性,并努力消解理性主义人类学中过度膨胀的"主体性".在对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和科学的人类学本性作了简单的考察之后,我们着重从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人类学角度考察了现代科学的数学特征和创造性特征两个方面.在论述人的创造本性时,又对创造性的"起点"、"动力"——科学好奇心进行了细致的、专门的探讨.著名科学家爱丁顿认为,"宇宙结构因为我们的精神结构而能在一个先验的基础上予以确立."<[1]>我们在这里就是想通过对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分析对这一"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进行尝试性的论证.在对数学的哲学史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它其中所蕴含的"主客"、"物我"、自然和精神的统一本性.并且发现了这和海德格尔的"数学因素"理论、"存在论的真理观"以及"非主体性人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进一步地,我们从文化史和当代的理论科学两个方面作了说明和论证.由于海德格尔的科学技术观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强烈的时代感和对近代以来"主体性"人学的消解,而这和数学哲学的研究也很相近,所以我们对海德格尔的思想作了一定篇幅的阐释.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科学技术观对当代人类"无家可归"的现状予以深刻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示,但是由于他的"生-存"理论脱离了鲜活的历史文化,所以他的"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他的"时间"虚假的时间,所以他颠覆了旧的"形而上学"又陷入了新的"形而上学"之中.有人批评他所说的"人"是"虚伪的具体性"的人(蓝德曼).鉴于此,我们站在哲学(文化)人类学的立场上,提出要在"文化的进化"中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用文化本身的力量驾驭科学、调整技术,恢复人的全面而丰富的感性,并借此对数学、好奇心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其他文献
该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追溯.笔者首先介绍了古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随后阐明了近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转向,进而指出由于近代人与自然之间
本文通过对波普思想中的科学知识论和由此产生的政治理想“开放社会”的较全面的描述,并在行文中不断地批判波普哲学体系一些自我悖论,并(?)定程度对比历史决定论的哲学派别而
中国理论界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争,最终虽然取得了某种共识,但是对思维与存在是如何同一的,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问题缺乏细致的梳理与深入的分析。 在哲学史上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以往的历史决定论者往往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把人仅仅当作实现某种神秘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新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等的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湖湘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张栻的研究很罕见甚至被忽略,只是近年以来,才偶见有对张栻的研究,但是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