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Lamina-hole PECD的入路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检验Lamma-hole PECD术后手术节段椎弓根的强度和抵抗暴力能力的变化,明确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该手术方式投入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1.选用9具新鲜冷冻的颈椎尸体标本,将颈椎周围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及附件仔细剔除,分离出C4-C6椎骨,9具标本共计27枚椎骨。 2.将27枚椎骨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手术操作,解剖结构完整;Lamina-hole手术组:用磨钻行lamina-hole手术入路;椎弓根断裂组:与 lamina-hole手术组入路一致,应用金刚石磨钻,将一侧椎弓根全部磨除。 3.用特制的模具夹持颈椎椎骨标本,在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测试三组标本椎弓根强度。 结果 空白对照组椎弓根断裂时的压缩力为468.9±82.2N, Lamina-hole组为400.8±70.2N,椎弓根断裂组为mn±52.7N。Lamina-hole组椎弓根断裂时的压缩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断裂组椎弓根断裂时的压缩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 结论 Lamina-hole入路 PECD手术在保留椎弓根外侧皮质的情况下,手术节段椎弓根整体抗暴力情况无显著改变;而当椎弓根断裂时,椎弓根整体抵抗暴力能力明显下降。 第二部分Lamina-hole PECD的临床研究 目的 目前针对经皮内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CIVDH)的最佳手术方法仍存在争议。传统后路经椎板间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P-PECD)的手术过程会切除部分小关节突,导致不可逆的小关节损伤。为了既达到手术目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又不损伤小关节突,本课题组设计并介绍了新的经后路PECD手术入路:经椎板入路(lamina-hole approach)0并应用生物力学测试对新入路经后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了可行性、可靠性研究。另外,本文评估了新入路经后路PECD的临床可行性及手术疗效。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新型后路经椎板入路PECD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 M acNab标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纳入了连续的12例(7名女性,5名男性)有症状的CIVDH患者。研究中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完成。手术成功的标准为:应用新入路经后路PECD将经皮内镜器械抵达靶点,去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术前准备方面,除了已报道的常规术前准备外,应用椎间盘造影进行明确诊断及病灶定位。造影后2小时内进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和重建。全身麻醉成功后,安装并调试术中连续肌电图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和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手术过程用C臂透视进行定位。手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6个月和12个月病人前来门诊进行随访检查。随访时的评价术后效果的方法包括颈部和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的M acN ab标准。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间,检查每名患者的常规及动态颈椎X线片。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在24小时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从而确认术前被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被彻底减压。此外,所有患者在随访期最终结束后接受了MRI和CT检查。应用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纳入的12例病人完成了所有随访。这些患者在接受lamina-hole PECD后疼痛明显缓解,临床疗效显著。术前平均VAS评分为87.91±7.88,术后一天为16.88±1.78,1术后一周为9.83±4.11,术后1个月为7.00±6.62,术后3个月为5.00±4.81,术后6个月4.67±4.10。术后1天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VAS评分与术后1天相比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作为传统后路PECD的一种替代手术方式,lamina-hole PECD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并且是安全、有效的。该手术方法的优点是,既安全有效地治疗了颈椎间盘突出症,又不会对小关节造成难以逆转的医源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