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常规电法勘探利用电流稳定以后的电位分布,进行实验探测。而在发射电极电压导通和关断瞬间还激发瞬变电磁场,其在所测量的区域内传播、反射,携带了所测量区域介质的电导率和界面信息。本文建立了电极激发和电位分布测量系统。用电压导通、关断、反向导通和反向关断方式激发电场,测量了64个接收电极的全波响应波形,记录了四个瞬态激发的响应过程。并用64个电极测量的瞬态响应波形,对包含铝块的模型进行了实验。用不同时刻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规电法勘探利用电流稳定以后的电位分布,进行实验探测。而在发射电极电压导通和关断瞬间还激发瞬变电磁场,其在所测量的区域内传播、反射,携带了所测量区域介质的电导率和界面信息。本文建立了电极激发和电位分布测量系统。用电压导通、关断、反向导通和反向关断方式激发电场,测量了64个接收电极的全波响应波形,记录了四个瞬态激发的响应过程。并用64个电极测量的瞬态响应波形,对包含铝块的模型进行了实验。用不同时刻测量的电位分布成像,展现了瞬态响应波形对低阻异常体的显示。实现了瞬态和稳态响应综合在一起,对低阻异常体的探测。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了电磁场的传播规律和传播速度,并给出了无限大均匀介质中,电极激发的波形和不同时刻的电磁场分布;用实轴积分方法对均匀无限大介质和两层介质分别进行了响应计算方法的推导。用有限差分迭代方法计算了线状电极激发的电位分布,以及有理想导体存在时的响应。用实验模型测试了8路采集板、32路采集板和64路采集系统。测试了小功率发射板和大功率发射板。改变发射电极材料和形状测量了瞬态激发波形。并将水体实验过渡到了沙土模型。实验过程中采样频率分别采用了100Hz、1000Hz和4000Hz。本文的实验为实际利用瞬态响应进行勘探,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井间瞬变电磁勘探是在一口井中放置发射线圈,在另外的井中放置阵列接收线圈。控制发射线圈中电流的通、断在地层中激发瞬变电磁场,利用接收线圈响应识别地层电学参数分布,因此需要研究线圈激发的瞬变电磁响应波形和分布。本文从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了一维瞬变电磁场响应——既衰减又相移,相移折算的扩散速度随频率变化而改变,应用传递矩阵方法计算了一维三层介质中的反射和透射波形。利用线圈在无限大均匀介质激发响应的
振荡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计算就是通过振荡进行的。近年来,以忆阻器为基础的人工神经网络在类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半导体制备技术的发展,纳米级、低功耗和高度可集成的振荡器已经可以实现,为模仿人脑计算奠定了硬件基础。易失性忆阻器在电流-电压曲线上呈现出S型负微分电阻(S-NDR)现象,也叫阈值开关,可以用来制备纳米振荡器。研究负微分电阻的起源对挖掘易失性忆阻器的潜在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尺寸不断的缩小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芯片的测试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测试性设计(Design for Test,DFT)已成为芯片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扫描测试作为芯片可测试性设计的主要实现方式,对其设计方法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在芯片规模较大时,测试压缩也是扫描测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一款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Unit,MPU)芯片子系统模块的扫描测试设计
气敏材料的性质决定气敏传感器的性能。ZnSnO3是一种具有良好气敏性能的三元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但是,纯ZnSnO3气敏传感器的工作温度通常在200℃以上,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如何降低ZnSnO3气敏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并使其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能,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ZnSn(OH)6高温脱水制备ZnSnO3,是获得这种敏感材料的途径之一,且其性能会受形貌和粒径等微结构的影响。在ZnSn(
嗅觉作为生物进化史上最古老的感官功能,与人类的记忆、学习和情绪等密切相关。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能够评估来自各器官的刺激。研究大脑对不同气味的识别能力在嗅觉功能障碍的评估与诊断、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情绪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的嗅觉研究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现有的基于EEG信号的气味种类识别研究往往只采用单一特征,
封装界面连接层作为电子封装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经常受到电、热和机械等复杂载荷。连接层的疲劳被认为是功率模块封装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鉴于纳米银焊膏具有熔点高(961℃)、热导率高、弹性模量低等特点,适用于高温大功率电子封装界面互连。本文提出了一种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模块的可靠性增强的优化封装方法。区别于目前主流商用封装策略,本课题采用电流辅助烧结纳米银焊膏作为芯片连接层,进而使用高熔点焊
纳米银焊膏凭借其优异的机械、热、电性能,以及简易的烧结工艺等特点,已成为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中极具前景的芯片互连材料。然而,银极易发生电化学迁移,导致电子元器件短路失效。随着宽禁带半导体在高温应用和高密度封装的发展,迁移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以往集中于常温湿气环境下改善银迁移的机制和方法将不再适用,这对高密度封装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有研究学者提出向纳米银焊膏中添加钯粒子来改善银的电化学迁移行为,但其电化
Au/Ni/Cu是一种常用的PCB焊盘表面镀层。在回流焊接过程中,Au层迅速溶解于钎料,Ni层为焊盘与焊球实际的连接层,其厚度显著影响焊点内微观组织的形成及演化,进而影响焊点力学性能。本课题通过研究具有两种Ni镀层厚度(一组Ni镀层厚3μm,标记为S1;另一组Ni镀层厚6μm,标记为S2)的Sn3.0Ag0.5Cu/Au/Ni/Cu焊点的微观组织演化及力学性能,澄清了焊点中Au-Sn化合物及界面I
发音反演是根据语音信号反推发音器官运动的一种研究,在语言学习、康复指导等方面有着巨大应用价值。目前的发音反演研究只使用音频语音特征作为输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性能瓶颈。且近年来在反演框架方面也进展不多,以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为主要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辅助特征融合的网络(Auxiliary Feature Fusion Network,AFFN)来实现舌位的发音反演。本文主要
功率器件的小型化轻薄化设计使其体积不断缩小,模块内部能量密度成倍增加,巨大的热载荷容易引发热失效,进而导致器件可靠性降低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越来越多功率器件抛弃传统的引线键合技术转而采用热阻更低,散热性能更好,机械可靠性更高的铜片夹扣键合技术。但由于器件内部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失配,工作条件下的铜片夹扣键合封装仍面临着热应力值大的问题,急需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可靠性。本文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