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审议通过,同年8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批复建设。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的建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义。 自贸区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广义来讲,我国多种形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都属于自贸区范畴,但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区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之日起才在我国真正存在。上海自贸区依托上海经济区位优势,承接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基础,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将承担政府职能转变,贸易升级转型,金融开放创新等多重职能。 与世界上发展较为完善的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的试点虽然具备一定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存在着立法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缺陷。要实现上海自贸区的快速发展,达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长期目标,上海自贸区必须在法制基础,管理体制,服务能力,自身职能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拓展。 自贸区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海关监管理念的创新和监管办法的改革。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之日起,海关总署、上海海关就在不同层面推动安全有效的海关监管以促进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海关按照“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原则,通过分类监管、推行选择性征税、整合海关监管资源等办法促进了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实现。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自1990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在发展国际新兴产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提出,原有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形势。功能模糊,重复建设,定位不明晰等问题制约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一步发展,而自贸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高级形式,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自身缺陷,转型升级的合理出路。 目前在我国,天津、宁波、大连、青岛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腹地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体制科学的特点,在未来拓展职能,提升自身能力,转型成为自贸区方面存在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