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开始于大约300万年以前。从起初的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产方式,到如今的自动化、工业化生产,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成为了全球现代化进程大车轮下的“冤魂”。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现。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的结果也导致了对于传统的遗弃和人文关怀的丧失。本文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剖析,结合对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学、生态足迹和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基本理论,通过对生态效益的理论溯源分析和对生态效益与建筑的密切关联的探寻,解析建筑生态效益的理论内涵,并对建筑生态效益的特征进行分析,开辟建筑设计新视野。文章基于对建筑复合系统生态流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系统协同生成,并通过对生态流结构分析和协同机理的解析,提出和分析了建筑系统生态关系四面体,揭示价值观与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相互关系和在生态流协同作用时的引导作用,进而提出分别基于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三个方面的调控来促进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成,并由此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协同生成机制。论文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自然价值实现,分析自然要素和自然价值的内涵及其与建筑生态效益的紧密联系,指出建筑的建造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价值不断地向人工环境内化的过程,继而提出两个设计策略,一个是基于发挥自然内在价值的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一个是基于发挥自然系统价值的响应自然规律的建筑设计策略。论文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态福利体现,并阐释了生态福利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强调生态福利才是人类幸福感的真正源泉。论文将契合生态福利理念的能值分析理论引入到建筑生态效益表达中,并提出以能值流代替货币流作为串联整个价值体系的衡量尺度,能更准确地表达生态福利理念对于自然价值的重视。同时提出以生态福利为导向的建筑生态效益边际分析。提出表征建筑生态效益弹性的k值,来体现建筑活动中收益的变化量随成本变化而变化的程度,继而提出三种建筑生态效益表现形式,并通过边际分析指出低成本高收益形式最能体现生态福利和建筑生态效益的本质。最后提出了体现生态福利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理论内涵,强调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此提出了建筑生态效益的系统协同生成、建筑生态效益的自然价值实现以及建筑生态效益的生态福利体现,以期为当前正在蓬勃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设计和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