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基因家族6个家族成员(MRP1-6)基因荧光定量RT-PCR的优化;(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P1的表达及意义;(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RP2-6的表达及意义。第一部分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基因家族荧光定量RT-PCR的优化目的:通过定量PCR技术检测MRP1-6基因mRNA在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优化荧光定量RT-PCR的条件,鉴定引物的特异性,为研究MRP1-6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中的表达及意义提供基础。方法:培养和收集3株白血病细胞株为模板,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优化实时定量RT-PCR条件,通过测定MRP1-6基因在各个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和溶解曲线分析,鉴定MRP1-6基因引物的特异性。结果:MRP1-6基因引物具有特异性,通过优化荧光定量RT-PCR条件为研究MRPs在儿童ALL中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P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1,MRP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多药耐药具有密切相关性。通过定量PCR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MR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儿童ALL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和治疗的ALL患儿146例(初诊=67例,完全缓解=70例,复发=9例),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骨髓为对照。应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MRP1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PSS18统计学软件,分析MRP1基因表达水平与儿童ALL临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初诊组和复发组MRP1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5.82和8.49,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1.99),P值均<0.05;其中复发组表达水平最高。(2) MRP1的表达水平与ALL危险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低危组表达水平最低、中危组居中、高危组最高,中位数依次为4.28、5.62和7.56,中危组与标危组、高危组与标危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0.007。(3)以中位表达水平为界将初诊患儿分为高、低表达量两组,高表达组(n=34例)第7天强的松预处理敏感率为70.6%,而低表达组(n=33例)敏感率为90.9%,P=0.03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率高表达组为64.7%,低表达组为87.9%,P=0.026;第15天骨髓完全缓解率高表达组为68.8%,低表达组为69.7%,P=0.664。(4)初诊T-ALL组(n=10例)MRP1的表达水平高于B-ALL组(n=57例),中位数分别为7.71和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5)单因素分析显示MRP1mRNA表达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比例及骨髓涂片幼稚细胞比例无相关性。结论: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MRP1的表达与免疫分型、治疗反应、危险程度及疾病复发密切相关,是ALL预后差的有效指标。第三部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P2-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MRP2-6基因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多药耐药具有密切相关性,目前有关它们在儿童ALL中的表达及意义国内鲜见报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RP2-6mRNA在儿童ALL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儿童ALL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于2013年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和治疗的ALL患儿133例(初诊=56例,完全缓解=68例,复发=9例),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骨髓为对照。应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MRP2-6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PSS18统计学软件,分析它们在儿童ALL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初诊组MRP2基因的中位表达水平最高(2.99),复发组次之(1.18)完全缓解组最低(1.17),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和0.763;完全缓解组MRP3基因的中位表达水平为2.09,高于初诊组、复发组,后两者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0.52和0.38,且初诊组与完全缓解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1;MRP4在初诊组和复发组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2.46和5.47,均高于完全缓解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9、0.029,以复发组表达水平最高;MRP5的在儿童ALL中的表达模式与MRP4相似,其中位表达水平在初诊组和复发组分别为1.60和3.84,高于完全缓解组(0.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2,以复发组表达水平最高; MRP6的中位表达水平在复发组最高,为2.0,高于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后二者分别为0.56和1.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最终危险程度分级显示MRP2和MRP5的表达在中危组最高,分别为4.62和1.71,但与低危组、高危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MRP4的中位表达水平以高危组最高,但与中危组、低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以MRP2-6mRNA中位表达水平为界,将初诊ALL患儿分为高、低表达组,分析它们在3个治疗反应评估点(第7天、15天和33天)的表达差异,发现没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免疫分型没有相关性。(4)单因素分析显示MRP2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MRP4与性别具有有关性。结论: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MRP2-6mRNA的表达水平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MRP4和MRP5mRNA的表达水平在疾病复发时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