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法伦理思考——以“同命不同价”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对三少女交通事故案作出“同命不同价”的判决,引起社会舆论哗然。一当事少女家属不服判决提起上诉,2007年11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了“同命不同价”的原判。这一案件的判决,实质上关涉到一个永恒的主题,即平等问题,引起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从历史的角度看,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平等观,即:实质的平等和形式的平等实质平等又称为“条件上的平等”,是一种结果的平等。形式平等,又称为“机会平等”或法律平等,是指权利平等,包括了机会的平等和程序的平等。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形态的差别,实质平等主要流行于中国传统社会,而形式平等则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实质平等是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下层社会的要求,形式判断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主体的要求。 “同命不同价”的判决从程序法律制度上看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主要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中实体法有诸多不平等的规定。它不但反映在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上,而且也反映在其他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歧视性条款。它反映出我国立法观念的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共和国法制建设里程碑上的一个失败的记录。 为了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平等。这种平等不但是形式平等,而且也是实质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法律保证下的形式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的统筹,以实现真正的平等。
其他文献
学位
近代中国“天下观”崩裂的问题以及由这个问题引发的社会价值观的缺位早已为诸多研究者关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早期成长的一批史家,作为身在历史中的当事者,在从事历史研
林兆恩是晚明的一位哲学家,三教合一是其思想最为鲜明的特色。本文分析了他与三教的关系,揭示出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在儒家学说、特别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础上,糅合道教内丹
胡居仁思想主要是承自程朱学说,但他对理气天道的探讨已经退居于心性工夫之后。在理气关系上,胡居仁比朱子持有更强烈的理直接创生万物的观点,也将气放置到与理同等的高度上
本论文以晚明绘画中存在的“心学”因素为研究对象。根据马克斯.韦伯的定义“:“现代性”是处于混沌自治的宗教形而上学中的各价值领域的分化过程”,“在这分化之中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