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作用下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舒适性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结构是采用钢管内包混凝土的方式将钢材和混凝土结合起来的结构,与单使用结构钢和混凝土结构相比,其在强度、稳定性、抗腐蚀性、耐久性以及施工速度方面都有显著提高。随着钢管混凝结构的发展,钢管混凝土拱桥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年来建设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跨越度越来越大,其柔性越来越大,因此车辆通过大跨拱桥时的舒适性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广泛。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柔性较大,移动车辆在拱桥上运行时振动感觉明显,导致桥上行人产生不安全感,由此提出车辆作用下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舒适性的问题。本文针对一座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研究其拱肋刚度、横撑数量以及移动车辆荷载速度对桥上行人舒适性的影响,并且对重载车不同间距、不同车道等因素对拱桥上行人舒适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增加拱肋横撑数量调整桥梁结构,控制桥上车辆间距等方式提高了已建成拱桥上行人的舒适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应用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时程分析的有限元理论,基于软件Midas Civil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进行计算得到该拱桥前十阶振型的周期、频率。利用时程分析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模拟出移动车辆荷载在桥梁上运行时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将移动车辆荷载模拟成移动荷载、移动质量、移动弹簧上质量在桥上运行三种模型,比较各模型优劣,最终本文采用将移动车辆荷载模拟成三角形荷载模型作为时程分析时的时程函数。  (2)通过有限元时程分析模拟不同速度的车辆荷载在钢管混凝土拱桥上运行以及不同拱肋刚度、不同横撑数量、不同吊杆刚度的拱桥,根据振动感觉指标来评价该桥梁的舒适性,分析此三种因素对钢管混凝土拱桥上行人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考虑车辆荷载速度情况下,车辆运行速度越大拱桥上行人舒适性等级越低。随着拱肋刚度变小,拱桥上行人舒适性程度是随之降低的。横撑数量变多时,拱桥上行人舒适性是随之提高的,通过增加拱肋横撑数量调整桥梁结构的方式可以提高已建成拱桥的舒适性。但当横撑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舒适性的影响会减小,即有一个最合适横撑数目。吊杆刚度增大时拱桥上行人舒适性是不断提高的。通过增加拱肋横撑数量调整桥梁结构,控制桥上车辆速度等方式提高了已建成拱桥上行人的舒适性。  (3)通过有限元时程分析,对两种车型、两种行车道工况、两车不同间距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模型运行模拟,根据振动感觉指标来评价该拱桥上行人的舒适性,通过分析对比得到振动感觉指标VG值随两车间距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规律性变化,合理地控制两重载车的间距可以改善已建成拱桥上行人的舒适性。车辆在临近吊杆车道驶过拱桥时对桥上行人舒适性的影响小,将重载车辆规定在临近吊杆车道上行驶能够改善已建成拱桥上行人的舒适性。
其他文献
弦支穹顶结构是结合索穹顶和张弦结构的思想,将索穹顶的柔性上弦用刚性的单层网壳替代而形成的一种合理的新型杂交空间结构体系。该结构形式造型新颖、结构形式优美,综合了单层
本文建立了数码涡旋多联式空调系统夏季运行状况和能耗特性的实验测试和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了数码涡旋多联式空调系统在夏季运行时室内机制冷量、系
开合屋盖结构是一种崭新的结构形式,其部分或全部的屋盖是可以移动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可动屋盖进行开合操作,使得建筑物在开启或关闭的两个状态下都可以使用。开合屋盖结
应用可靠性理论和推行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制定相应的结构设计标准,是当今国内外结构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对地铁工程结构设计标准进行改革的有效途径。目前以可靠度理论为
RC柱是建筑物的主要受力构件,一旦受到强烈撞击,整个建筑物就会发生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事实上,当撞击的初始动能较大时,建筑结构可能因为RC柱发生严重破坏而不适于继续承载;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卫生填埋法是一种简单,便捷的垃圾处理工艺,在我国许多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桩基成为更加普遍的基础形式。桩筏基础受力明确,既能充分发挥桩的潜力,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地基土自身的承载力,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基础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地铁轨道交通给我们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所引起的环境振动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某地铁
CS板式结构是一种很有推广前途的结构体系,其发展和应用顺应了我国墙体材料改革的需要。为了能够替代砖混结构,实现其在我国地震区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在已有试验成果和有限元
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其地基的基础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群桩基础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采用,但从我国目前桩基工程的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现有